[济南日报]市中精准服务实现精准就业 |
|||
|
|||
安置城镇就业19058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04%;组织9199名劳动者参加就业创业培训,完成年计划的120%,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为114名“4050”公益性岗位人员发放补贴307万元;为3437名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灵活社保补贴1100余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110万元……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2015年,市中区就业办紧紧围绕全区“项目建设年”活动,项目化推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以更精准的服务和创新思维,推动全区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互联网+”促进就业为创业者搭建支撑平台 立足市中区情,市中区就业办打造数字化立体就业“云平台”。 通过云平台,开通一条职介热线,实现招聘、求职信息24小时接听、录入;建立一个信息分析中心,及时对用工和求职信息分析匹配,推荐互相匹配的求职用工者,实现点对点的就业服务,并为全区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第一手的基础数据;打造一个职介网站,宣传就业政策,发布招工和求职信息,为辖区企业招工和个人求职提供信息对接平台;开辟一个职业介绍窗口,开展就业指导、招工求职信息登记、岗位和人力资源介绍等工作;开展“就业大篷车”,每周两次组织工作人员到城郊乡村大集发放招聘信息,登记求职人员,将招聘服务送到老百姓家门口。 与此同时,市中区就业办积极推进创业学院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按照“高低搭配、两翼起飞”的思路与济南大学、齐鲁七贤文化城共同打造市中区创业学院、创业孵化基地,积极推进创业大学园区改造工作。目前,创业学院设计、施工图纸、工程造价、投资评审已全部结束,已进入工程招标阶段。齐鲁七贤文化城被认定为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已入驻创业者200余户。 建立农民工4级服务体系就业更加便捷精准 市中区就业办紧紧围绕农民工3项行动计划的开展,以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权益保障、公共服务为突破口,全力建设以区级外来务工人员综合服务中心为主导,街道、社区、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农民工四级服务体系,帮助农民工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享受更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保障更公平公正的合法权益。 截至目前,市中区人社中心均已设置外来务工人员劳动维权窗口,在七贤街道大学仕花园社区建立了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站,在超意兴餐饮有限公司成立了外来务工者服务联盟,四级网络建设初步形成,下一步,将在全区推开。 市中区就业办深化各项综合服务,培训机构共培训外来务工人员5300余人;子女教育窗口为177名适龄外来务工子女报名入学;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补发农民工工资81万余元;举办“农民工迎春联欢会”;组织部分农民工家庭参观游览植物园、园博园等景点;为外来务工子女开设围棋、书法、合唱等课程培训班130余期。 五项措施高效务实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2015年以来,市中区就业办通过“专场招聘会”、“就业援助”、“就业创业培训”、“就失业工作”、“基层服务平台建设”等五项工作,高效务实地为民服务。针对不同就业群体,共举办“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场招聘会9场,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3000余人现场达成就业意向;积极开发企业吸纳岗位,先后为超意兴、山东济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发了60个企业吸纳岗位,并提高“4050”就业困难人员公益性岗位待遇,在市级标准基础上追加每人每月500元的岗位奖励补贴;与培训机构签订学员培训后就业承诺书,保证学员培训后灵活就业率达85%以上;高质量就业率(交五险、签合同)达到5%以上,每年按1个百分点增长。 2015年,市中区就业办为2978人发放业保险金3391万元;为132名失业人员办理退休手续,根据市人社局要求,为企业发放稳岗补贴,建立台账,严格审核发放程序,有效防范失业风险,支持企业发展。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