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梁庄加速蝶变 安居梦照进现实 |
|||
|
|||
11月1日上午,市中区四里村街道小梁庄片区改造项目进行货币协议集中签约。这片位于市中区中部的区域一度是交通“堵点”、民生“痛点”,脏乱差的环境让居住于此的居民直摇头。如今,这片区域即将翻开崭新一页。 城市更新意味着人居环境改善、空间布局优化。让百姓享受发展“红利”,是十九大报告中改善民生水平的具体实践。今年,在市中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四里村街道全办上下将小梁庄片区改造项目视为头号工程、民生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依法征迁、阳光征迁、和谐征迁。“我们将以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的精神,统一思想,扛起责任,自我加压,负重奋进,全力推进小梁庄片区改造项目进程,为‘品质市中’建设贡献力量。”四里村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常青多次表态。自此,困扰片区居民多年的心结逐步解开,“15分钟生活圈”的宜居环境正步步照进现实。 遵循“群众之道” 信念凝聚力量 全办“一盘棋”推进民心工程 居住环境不仅是一个地区的脸面,更是发展活力、文明程度和精神风貌的体现。小梁庄片区大部分房屋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配套设施不全,房屋老旧不堪,片区出行道路狭窄,乱停乱放、消防隐患、出行纠纷等现象不时发生,成为周边居民一块“心病”。 一方是提升城市环境的迫切需求,一方是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殷切期盼,发展与民生的考量彻底激发四里村人求新思变的锐气。四里村街道以小梁庄片区项目改造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为主体,街道工作人员编入指挥部17个业务组,加快项目推进速度。据了解,小梁庄片区改造项目位于经十路南侧,东至十四中现状围墙,西至中光明街东地块。项目占地面积约205亩,涉及居民2499户、约5500余人,拆迁面积约18万平方米,全面掀起城市更新攻坚战。 在这片积攒了多年遗留问题的片区推进征迁谈何容易,然而坚持“用群众工作方法”基本原则,党员干部、包片负责人沉入一线、攻坚克难,层层传导压力,让四里村街道啃下一个个“硬骨头”。一线成员不再是家里的“顶梁柱”、贤妻良母,而是把自己最大热忱奉献给征迁一线,深入细致地为群众解开思想疙瘩,又千方百计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让改造项目成为“民心所向”的工程。 强化依法规范 确保公开透明 “阳光征收”给群众交一本“明白账” 征迁是一项考验政府智慧和能力的工作,方法是否对路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四里村街道坚持依法征迁、阳光征迁、和谐征迁,按照“依法有法办”、“民事、民议、民决”思路,将公平、公正理念贯穿始终,让被征收居民做到心里有数、心里有底,这也为居民“安居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片区居民有很多老年人、困难群体,对于政策比较难理解,”四里村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崔珉说,“就算路再远、门再难进,我们也一趟趟上门,耐心讲解政策,为居民提供搬家、法律援助的服务平台,用真情融化坚冰。” 这并非个例。依法征迁、阳光征迁、和谐征迁的工作思路天天在指挥部唱响:针对产权不明晰、家庭变迁巨大等问题,指挥部成员走街串巷、逐户勘查,完成信息录入;指挥部建立总微信群调度,每个片区建立单独微信群,针对居民提出的问题公开解答,打消疑虑;邀请居民代表举行听证会,充分了解民情、听取民意,对于居民反映的问题,由相关部门、专家代表“集体会诊”,让各项难题在“小事不拖沓,大事不过夜”中一一化解。 消除民生“痛点” 打造品质社区 “15分钟生活圈”让居民安居乐业 对小梁庄片区居民而言,这一次改造并不仅仅在于疏通“肠梗阻”、消除“脏乱差”,更是一次居住环境品质提升的过程。 片区规划建设一所规模为12个班的幼儿园,与九年一贯制学校济南第十四中学完美结合;打造社区副食品市场、养老场所;设计地上、地下停车场,小区按照人车分流原则设计,车辆从市政道路直接进入地下车库;公园绿地、小区景观、社区服务一应俱全……未来,小梁庄社区将以“15分钟生活圈”模式,满足老百姓在家门口上学、健身、养老、娱乐等需求,切实增强居民幸福感、获得感。 打通“梗阻”、提升品质、推动发展。四里村人用勇挑重担的责任、背水一战的决心、抓铁有痕的态度,全力实现为市民许下的承诺。下一步,小梁庄片区改造项目将进行送达选房通知单、选房、签订产权调换协议等步骤。不久后,一个“华丽转身”的小梁庄片区即将呈现在市民面前。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