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菊飘香 市中区精准扶贫助力郑家窝坡村走上致富路 |
|||
|
|||
11月3日上午,市中区兴隆街道郑家窝坡村扶贫成果展暨采摘节在该村开幕,接下来半个月的时间,游客们可以来此体验采摘鲜菊花、现场制花茶等活动。 把菊花“高质化”,进行产业化和产品化加工,转换成商品推向市场,建立起完善的产业链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是市中区委办公室主任科员肖楠成为市级贫困村——郑家窝坡村“第一书记”后一直在做的事情。脱贫攻坚,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有产业支撑,才能从源头上拔掉“穷根”。市中区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全区上下真抓实干、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把深入推进产业扶贫作为关键举措和主攻方向,扛起脱贫攻坚大旗。在产业扶贫带动下,村民致富路子越走越宽。 花期将持续半个月◆“贵妃菊”喝着泉水长大◆ 11月3日,市中区兴隆街道郑家窝坡村的数万朵菊花竞相开放,一片金黄美不胜收,吸引周边游客纷纷前来观赏。这不仅让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喜上眉梢,还让忙着采摘菊花的贫困户乐得合不拢嘴。“今天来山上旅游的人真不少,连带着村里酿的蜂蜜也卖出去了不少。”肖楠介绍,郑家窝坡村种植的菊花是山东农业大学的教授到南方考察时带回的品种,经过十几年的栽培试种,培植成为一种适合北方环境的菊花新品种。菊花体大型美,朵厚芳香,雍容华贵,被称为“贵妃菊”。 2017年,郑家窝坡村建成一个占地25亩的标准化菊花大棚基地,目前共有50亩小菊花、20亩大菊花。“贵妃菊的特点就是适合生长在郑家窝坡村这样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的地方,而且这里地理位置相对较高,适合菊花的生长。”肖楠说,村子里有一口古泉,所有的菊花都是喝这里的泉水“长大”的。据了解,菊花从11月初开始陆续绽放,将一直持续到11月下旬。 好项目为扶贫铺路◆“药谷花田”种出脱贫新希望◆ “我们种植的‘贵妃菊’是南菊北移留下的唯一品种,品质高于市场上售卖的多数菊花。”肖楠说,“贵妃菊”性味甘凉,不仅清热祛风、明目解毒,还能发挥良好的消炎作用,对口干、火旺、目涩以及抽风、寒、湿引起的肢体疼痛、麻木等疾病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为延长菊花等中草药的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合作社内还建起了菊花烘烤加工线,研发了菊花茶、菊花酒等深加工产品。“菊花进行烘干加工后,不仅便于运输和储存,每亩还能增收4000元。”肖楠说。 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 让郑家窝坡村的村民们吃上“产业饭”、走上致富路,这是市中区“向贫困宣战”的缩影。 今年初,市中区提出“12100”民生工程,其中与扶贫相关的民生实事被逐条细化,形成脱贫攻坚的新动力和新方向。近一年来,扶贫成效不断显现:2018年对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房屋进行摸底鉴定,对93户贫困户房屋进行改造或加固;对8名贫困家庭子女按照每人3000元的标准进行了2018年度“雨露计划”项目救助;制定出台《市中区2018年度保险精准扶贫实施方案》,为451户、835名贫困户购买了财产和意外保险,为445户、811名贫困户购买了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每一个变化都落实在村民身上,让脱贫成果看得见、摸得着、享得到。 做好精准扶贫,必须针对贫困村、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只有科学分析、实事求是、找准“贫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今年,市中区对相关街道办事处、帮扶单位、扶贫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村支部书记、主任、下派“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等共约330人进行了脱贫攻坚工作专题培训,同时扎实推进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开展“问题整改落实季”集中行动,做好扶贫领域巡察反馈意见整改,做好中央及省、市督查反馈意见整改工作,多措并举,加强监督,全面落实责任,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有力的工作、制度、纪律、作风和组织保障。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