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市中区法院关于知识产权案件的调研报告 |
|||
|
|||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传播知识产权文化理念,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发展,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激励科技创新的职能作用。市中区法院通过梳理近三年知识产权案件审理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归纳总结经验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案件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是收案数量大幅上升。市中区法院自2021年开始承办知识产权案件以来,收案数量大幅上升。2021年收案10件,2022年收案425件,2023年收案1932件。对内2023年知产类案件成为全院收案数量排名第一的案由,对外在全市6个受理知识产权案件的基层法院中列第一位。收案数量的大幅上升,给审判团队带来巨大压力,知产案件审判团队也增加为3个。 二是案由分布相对集中。从案由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著作权类纠纷与商标权类纠纷。2023年著作权类纠纷收案1083件,占比56.1%,商标权类纠纷收案594件,占比30.8%;两者占知产类全部案件86.9%,不正当竞争、特许经营合同、技术合同侵害商业秘密等其他各类纠纷占比均较小。从具体子案由来看,集中于以下三个案由: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661件,占比34.2%;侵害商标权纠纷520件,占比约27%;著作权权属纠纷301件,占比15.6%;三个子案由占全部案件的76.8%。 三是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市中区法院负责审理市中区和历城区两个城区的知产类案件,通过梳理,两个地区收案数量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2023年新收1932件知识产权案件中,属于市中辖区的589件,占比30.5%;属于历城辖区的1342件,占比69.5%,各子案由也基本呈现这一比例。从2024年一季度收案来看,两个区知产类案件总体收案数差距依旧明显,且预计未来仍将持续。 四是权利客体趋于数字化。从权利客体类型看,文字、图书、摄影、音视频、唱片等权利载体由传统的纸张、胶卷、录像带、磁带、CD等转变为网页、数字图片、视频网站、数字唱片等。相应的,知识产权作品的创作手段也由书写、印刷、油彩等转变为计算机编程、绘图等数字化手段,其传播方式也由线下转为线上,网络侵权成为知识产权侵权主要方式。 五是新类型知识产权案件多发、专业性强。随着短视频、直播带货、元宇宙、数字藏品等新兴行业的发展,短视频商业诋毁、“二选一”、大数据杀熟、低价倾销、强制搭售、“表情包”侵权等新类型知识产权案件层出不穷。 二、原因分析 一是案件来源批量化。2023年共收案1932件,同一原告起诉超过5件(含5件)以上的案件数为1498件,占全部案件的77.5%;同一原告起诉超过30件以上案件数为986件,占全部案件的51%。除此以外,超级批量案件也同时存在,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共提起侵害商标权纠纷510件,占比高达26%,通过查询案件知识图谱,发现该公司2023年在全省法院提起诉讼1496件,涉及全省43家法院,17个关联案由。 二是案件标的小额化。受理的知识产权类案件呈现小额化与分散化现象,从案件标的看,索赔额小于10000元的案件数量为1206件,占比80.6%;低于5000元的案件数量为773件,占比51.6%,有些案件如图片侵权诉讼标的仅为500元。从被侵权客体看,专业机构往往进行“零售式”诉讼,如同一被告可能有多部作品侵权,专业机构则对这些作品拆分提起多起诉讼,从表面上看,单个案件索赔的金额都不高,但从总数上看,能获得高额的赔偿利益。 三是维权机构专业化。通过分析批量维权案件诉讼主体,进一步发现存在维权机构专业化的特点。如北京厚大普成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大连嘉玲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辽宁众享版权事务代理中心、青岛叁次元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等专业公司都是通过批量购买摄影图片、短视频、网文等版权或者大量接受不同委托人授权取得权利资格后,在全国各地提起知识产权维权诉讼。从取证、立案、开庭、调解、诉讼材料制作等全流程都呈现专业化特征。 四是维权手段智能化。从维权手段上看,专业维权机构通过开发、使用智能工具能够实现高效、精准锁定侵权对象,全自动的“爬虫”“比对”“搜索”“生成报告”等功能,使“侵权行为”的发现、取证等工作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以“视觉中国”开发的“鹰眼”图像自动比对追踪系统为例,该系统能自动处理200万/天以上的数据,海量“侵权行为”被精准锁定。这些智能工具的应用,使专业机构批量维权的成本极大降低,进而引发诉讼爆炸。 五是“钓鱼式维权”隐蔽化。有些公司在进行知识产权“钓鱼维权”时并非直接让用户从其网站、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下载作品,而是将这些作品上传至公共平台,亦不标明作者和出处,误导公众以为是免费作品,诱导其使用,然后再对使用者提起侵权诉讼。以大连爱尚缘鲜花有限责任公司提起的30起摄影类作品维权案为例,该公司将其制作的鲜花花束摄影图片上传至美团、百度等公共平台,诱导众多平台入驻商家(以花店为主)误以为平台自有图库而作为商品宣传使用。此外,“维权公司”还会借助生效类案判决,以“律师函”“质询函”“商业合作”等多种方式与侵权人和谈,而侵权人出于各种考虑在“讨价还价”后予以赔偿。以“蘑菇头系列”动漫形象维权案为例,青岛叁次元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从著作权人处取得该作品授权后,在全省共提起3896件维权案,涉及法院40个,其中在市中法院提起的81个案件,10件诉中调解,另71件均为撤诉或按撤诉处理。 三、对策建议 一是进一步提升队伍素质,提高审判质效。市中法院知识产权办案团队审判经验、专业知识均大幅提升。知识产权团队法官到济南知识产权法庭实地学习调研,参加了全市法院知识产权审判业务培训班、国家法官学院举行的第一期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培训班及第五次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会议。下一步知产团队要充分利用“法答网”、案例库等便利条件,多向上级及兄弟法院学习办案知识,交流办案经验。通过不断地参与培训、学习交流,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知识储备,提高办案质效。 二是进一步加强诉源治理,减少诉讼增量。与齐鲁公证处联合设立全省首家“知识产权纠纷预防与化解中心”,探索“法院+公证”联动化解知产案件纠纷新模式,推动公证机构这一社会力量参与到知识产权案件调解中,拓展法院诉源治理工作新渠道。针对知识产权批量案件多、诉讼标的额小、调解撤诉率高等特点,携手行业调解、律师调解等社会条件力量,通过多元解纷,减少诉讼增量。 三是进一步深化府院联动,打造协同治理。与市中区检察院、市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分别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业务研讨、协同宣传等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司法保护效能,构建知识产权跨部门协同立体保护网。针对实践中发现的市场主体法律文书送达地址不完善、盗版图书现象突出等问题,及时发出司法建议,提出治理建议,收到良好效果。 四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众意识。市中法院积极参加各类知识产权宣传活动,通过设置宣传展板、悬挂宣传横幅、制发知识产权宣传手册、展示案件实物证据、走访相关企业、参与知产保护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宣传。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知识产权白皮书、通报知识产权典型案例、拍摄普法宣传小视频、参与电视台节目录制等多种方式,普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知识。通过宣传,增强社会公众“版权”意识,引导全社会尊重知识产权良好风气。 五是进一步更新裁判理念,遏制“钓鱼维权”。针对版权螳螂、钓鱼式维权、商业维权所导致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批量、高发的客观现实,认真贯彻落实最高院工作报告遏制“钓鱼式维权”指示精神,及时更新裁判理念,进一步严格适用证据规则,提高其证明责任,通过关联案件数量确定权利人诉讼目的,结合权利人权力来源情况及赔偿标准,合理确定赔偿金额,抑制批量诉讼增长。(撰稿人:张文静 审核人:李冬华)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