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人民法院“三个着重”打好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组合拳” |
|||
|
|||
一、背景目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法治发挥着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营造一流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关键一环。然而,现实中制约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的问题依然层出不穷,动辄数月的诉讼周期影响企业的周转、财产执行,牵一发而动全身,小纠纷里却隐藏着大“关卡”……对此,以优化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为目标,聚焦企业法治需求,打出高效解纷、善意执行、精准服务等法治护航企业发展“组合拳”,不断锤炼司法助企“硬功夫”,是法院的必修功课。 二、主要做法 (一)实质解纷重质量,探寻涉企纠纷“最优解”。一是前端抓多元解纷增效。建立“公证调解+赋强公证”模式,与工商联、住建、人社等部门凝聚解纷合力;聚焦建设工程、劳动争议、金融借款和民间借贷等涉企纠纷多发领域,成立专业法官工作室,从企业用工、融资、经营交易等领域开展非诉调解,每年近40%的涉企纠纷化解在诉前诉外;制发审判白皮书、专项报告和司法建议,为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把脉开方”。二是中端抓司法改革赋能。改革分案机制,深耕专业化审判,确定物业、金融借款、道交、知产等12类涉企案由实行专业化审判,致力于专家型法官培养;大力推进民商事案件繁简分流改革,构建“1名员额法官+2名法官助理+1名书记员”速裁团队,推动商事小额诉讼案件“简案快审”,推行“要素式”审判,妥善化解500余起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合同等纠纷。三是末端抓审判管理固本。建设全市首个审判质效数智监管平台,纳入20余项考核指标,做到上呼下应,方向一致,关键指标到庭到人,动态实时、利于监管;建立类案首办示范裁判机制,首案提请阅核和审委会研究,以一案精办赢得多案速办和质量保证;常态化开展涉企发改案件评查、卷宗评查和庭审评查,对发现的问题建立“错题本”,促进法官办案能力和涉企案件质量提升。 (二)善意执行重纾困,盘活企业发展“后驱力”。一是践行善意执行理念。开展“暖冬执行”“执通融企”“小微大爱”等拖欠企业账款专项执行行动;在坚持依法规范执行、全力保护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慎用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对经营困难的被执行企业设置“宽限期”,采取“活封活扣”等方式查封、扣押财产,缓解企业债务压力,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加大集中执行、交叉执行和协同执行力度,积极稳妥推进涉华海农民工、悦动城等敏感案件执行。二是推动诚信体系建设。搭建守信践诺机制,出具《诚信诉讼承诺书》《当事人自动履行义务告知书》,强化契约精神;加大对抗拒执行、阻碍执行的惩治力度,对拒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适用预罚款、预拘留、预失信、预移送追究拒执罪“四预”制度,保障胜诉企业及时回笼资金,推动诚信市场、法治市场建设。三是落实信用修复机制。引导失信主体积极修复信用,为积极履行判决义务的企业和个人主动进行信用修复125次,让其重返市场“赛道”,让诚信成为社会共识,打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三)惠企利民重服务,浸润法治营商“软环境”。一是保稳促治,让投资者更“放心”。出台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15条措施,为民营企业选择市中、扎根市中营造良好法治营商环境;推动召开辖区第一次府院联动会议,高标准推进八大领域府院联动,与9个政府职能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涉绿地泉股权纠纷、西南红庙城中村改造、山大新苑拆迁安置等系列重大敏感案件均得到妥善化解;顺利召开“香江置业破产清算案”第一次债权人会议,推动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牵头8家单位成立全省首家生物多样性执法与司法保护联盟,签署战略协议,赋能绿色低碳先行区建设;与省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市商标协查协作中心、齐鲁公证处签署“知识产权纠纷预防与化解中心”合作框架协议,加大知产司法保护力度。二是优化服务,让经营者更“暖心”。持续擦亮“小柿暖心办”暖心诉服品牌,完善服务措施,设立党员先锋岗,安排特邀调解员、律师值班,为市场主体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今年以来,共帮助市场主体完成立案、咨询服务2万余次。获评全省法院“有爱无碍”诉讼服务文明岗;“小柿暖心办”入选全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融入”优秀案例;立案庭荣获“全市法院立案诉服工作表现突出集体”称号。三是登门问需,让企业家更“省心”。建立“法律宣传+案例释法+风险预防”问需惠企机制,深入深入人民药业、泰维能源、阳光大姐等23家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常态化“送法入企”,发放普法宣传手册240余份,开展专项法律服务80余次,解答法律问题150余条,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法治指引。 三、取得成效 今年以来,区法院全年共新收各类案件(含执恢执保)40440 件,审执结 36769 件,同比分别增长 18.36%、10.77%,法官人均结案 532.88 件,同比上升 4.34%,收结案数均创历史新高,位居全省法院前列。审结买卖、建设工程、租赁等商事案件 3308 件,涉及标的35亿元,平等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审结金融借款、融资租赁等金融类案件 5429 件,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区法院“司法助企”相关经验做法入选济南市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简报。(撰稿人:张文静 审核人:李冬华)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