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实励新,向高而攀 市中区:“二次创业”何以突破跃升

发布日期:2025-10-24 浏览次数: 字体:[ ]

面对新挑战,答好新课题,济南市市中区惟实励新,向高而攀,在“十四五”期间提出“二次创业”,并完成了“三步走”的“破题起势”阶段,未来五年开始“突破跃升”。站在新起点,市中区用新布局、新产业、新结构、新战略来促进转变;通过城市有机更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破解老城区、城中村、农村的发展瓶颈,提升发展质效;接续实施“三大战略”,以中央活力区战略引领发展空间拓展、以中央商埠区战略引领城市有机更新、以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战略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不断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

今年上半年,市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1亿元、增长4.5%,总量居全市第3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1.8亿元,总量列全市第4位……市中区正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奋力谱写“二次创业”向新起势崭新篇章。

产业升级重塑新优势

走进望岳智谷,电力空天技术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正在有序运行,这是山东省首个电力空天领域的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山东思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中科院齐鲁空天院共建“空天信息山东省实验室”,探索卫星与无人机、浮空器等服务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整体运行生态。该研究中心已构建了覆盖通信、导航、遥感三大领域的星座协同数字化仿真系统,电力北斗精准服务平台部署了169个北斗基准站,服务山东全域2852架无人机、568个无人机场,依靠厘米级高精度定位,规划航线、提供导航、自主巡检。每年飞行超20万架次,确保了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此外,团队承担了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正在攻关如何预测光伏发电量,破解建设新型电网的瓶颈。而旁边即将建设山东电力战新产业园,吸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打造“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左右邻就是产业链”的集群化发展模式。


这是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在市中快速起势的案例之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趋势,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中迅速抢占新赛道,重塑新优势。一批掌握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勇立潮头,山东电力设备公司成为全省唯一掌握特高压交流变压器、换流变压器等核心技术的企业;西门子能源公司生产的海上风电变压器,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前列;金钟科技集团获得国际CMMI5级软件成熟度最高认证,并获批行业内首个高精度衡器重点实验室,引领行业发展。一批重大项目筑牢发展根基,近三年,市中区累计储备工业项目330个,总投资超900亿元,济中智立方、未来云谷、望岳智谷、大学科技园等新兴产业载体“穿珠成链”,特别是济南都市工业承载区,正崛起成为抢占都市工业新赛道的核心高地。一批产业链群初具规模,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极视角、商汤科技等重点企业40家,规划建设算力达4600P,聚焦“高算力、大模型、强应用”,先后实施了未来云谷智算中心、中科超级云等重大载体建设,构建二环南路人工智能产业带。新能源装备产业汇聚产业链上企业50家,2024年实现产值70.4亿元,带动“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成为“双省级战略”产业集群,同期产值超340亿元。空天信息产业聚集重点企业15家,设立空天信息创新中心,鹰格信息、思极科技的创新成果入选市级场景能力清单,2024年实现营收131.6亿元。高端软件产业拥有重点企业37家,打造市级以上优秀产品案例220个,其中国家级14个,2024年产业规模达354亿元。汽车产业聚焦新能源车整车制造与核心零部件生产,积极引进重大项目、培育优质企业,百亿级产业集群正快速崛起。


今年新增谋划储备项目133个、总投资400.7亿元,新开工纳统项目62个、贡献投资14.9亿元。创新链引领产业链,市中区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山东国信电力等36家企业与山东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实现校地企“三向赋能”。特别是今年以来,该区新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33家,5家企业获评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11家企业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4.62亿元、同比增长15.65%。

市中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强链壮群”中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立足“3+2”主导产业(人工智能、新能源装备、空天信息、高端软件、汽车)定位,坚持生态、载体、场景、基金“四轮驱动”,加速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都市工业市中样板。

城乡共振激发新活力

城市重心转移、发展空间受限,老城区如何拓展新天地?市中区围绕“一环一轴多点”总体布局,系统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三大工程”,实现城市建设内涵式提升。

要实现“产业回归、工业回城”,就必须有充足的空间载体作支撑。为此,市中区以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有机更新为抓手,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拓展和优化都市工业的载体空间。其中关键一步就是打造济南都市工业承载区,建设一批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产业园区。目前,正在积极争创省级经济开发区。

“十四五”以来,市中区以外部空间拓展挖掘发展潜力,坚持“优化二环南、转战二环西”,二环南路沿线建成了望岳智谷、未来云谷、山东大学国家科技园等一批优质产业载体和基础配套设施,新建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健康产业园等民生项目;二环西路沿线梯次推进片区建设,其中,中央活力区总投资37亿元的22个重点项目正加快施工,以党杨路为轴线,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空天信息、人工智能等5个新型产业园区。


上新街今年国庆节正式开街,民国时期的老建筑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老城不能再拆”的理念下,市中区在既有空间里实现民生改善与产业升级,目前已有济南印记等33家首店或品牌店签约入驻,创新“老建筑+新消费”“旧里院+新经济”“原场景+新体验”等,重现老街区独有的烟火气,已成为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

以老旧片区更新激发城市活力,商埠区、上新街等正焕发新活力,实现转型发展。此外,市中区的城中村改造释放内生动力,坚持“成熟一个突破一个”,复兴村、大涧沟等城中村改造项目顺利推进,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逐步照进现实。


放眼玉符河畔,露营地、文创园、家庭农场等新业态这两年火起来,一条河,绿两岸、富一方,“生态流量”正在转变为“经济增量”。市中区以和美乡村片区建设为抓手,整合闲置院落、停车场地、公共绿地等资源,统筹各类资金1.57亿元投入乡村产业振兴,石崮寨景区改造升级,“玉符泉源”乡村文旅综合体全新亮相,推动休闲农业、露营、民宿、文创等新产业在玉符河沿线集聚发展。市中区打造“都市山水阳台”和“市民健康厨房”,创新开展第一书记帮扶农产品“牵手计划”,推动农村特色产品进社区、进商超、进展会,5种产品进入全市京东第一书记农产品展馆展销,实现惠企、利民“双向共赢”,持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软实力”支撑硬发展

今年,法国蓬皮杜中心主题店山东首店落户济南商埠区英美烟草公司旧址,百年老房子变身艺术IP,焕然一新吸引了大众眼球。


一座商埠城,半部济南近代史。济南第一家自然博物馆“广智院”、第一座专业电影院“小广寒电影院”、第一家戏院“北洋大戏院”、第一家洋行“礼和洋行”……目前占地6000余亩的商埠区,拥有80多处传统建筑和文保单位,是济南商埠文化的主要发源区域。市中区全面推进济南中央商埠区发展战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大力推进商埠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为济南城市格局千年首变的承接地、山东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发源地、多元文化的汇集地,深厚的文化资源奠定了市中区的城市魅力。“十四五”以来,市中区坚持以文兴业、以文惠民、以文塑城,全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向共促、繁荣发展。持续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和出版传媒全产业链发展,“出版产业大脑”融合创新项目运营提速,规模以上新闻出版服务业实现营收16.92亿元、占全市比重达75.5%,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1亿元、占全市总量的57.1%,市中区连续四年获评“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区”。


与此同时,市中区大力建设“艺术市中”,举办“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等惠民活动600余场,2项主题活动入选省级黄河大集重点活动清单。以高质量文艺精品创作弘扬市中商埠文化、红色文化,济南开埠博物馆等一批文化场馆开馆运营,“艺术市中”成为彰显城市气质的“金名片”。

“十四五”以来,市中区坚持将优化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吸引力、营商环境竞争力、社会环境凝聚力,全面彰显品质市中“软实力”。

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今年上半年,环境空气质量同比改善10.4%,市控断面水质指数排名全市第1位。

优化“一件事”事项清单,市中区拓展创新应用场景25个,“一件事”能办率达100%,1209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达98.5%,打造“市中慧勘”数字踏勘工作室,提供全流程视频辅导、远程勘验、自助踏勘等服务,踏勘周期缩减60%以上。

民生领域,市中区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同比增长9.5%;养老服务升级打造精品型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长者助餐”食堂34处,新建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区、扩建市中区人民医院,教育教学质量继续走在全市前列。同时,以“不把历史遗留问题再交给历史”的态度,努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清除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立足坐标方位和使命定位,市中区统筹抓好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有机更新,惟实励新、实干争先,加快推进“二次创业”,将更多“民生愿景”变为“幸福实景”,奋力开创活力品质强区建设新局面。


来源:市中头条

编辑:王展

审核:韩磊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