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玉路街道文化书院“破圈”聚能,绘就民生服务美好“院”景

发布日期:2025-03-24 浏览次数: 字体:[ ]

舜玉路街道文化书院“破圈”聚能,绘就民生服务美好“院”景

近年来,舜玉路街道办事处聚焦文化社区建设,不断擦亮“文润舜玉”品牌,以文化书院为载体,以文化服务为核心,搭建全周期、开放式的文化活动场景与文化交流平台,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破圈出彩。

一、"空间活化"构建文化磁场

近年来,街道把文化书院阵地建设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先后提升打造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和福满舜园文化产业园区,设置廉心书屋、科普馆、舞蹈室、自习室等9大特色功能室,为居民提供专业文化互动平台,通过常态化开展读书沙龙、技能培训、国学讲堂、亲子教育、社区公益等,不断丰富文化活动供给,实现了“家常饭香”与“翰墨书香”交融,“烟火气息”与“文化气息”共生。与此同时,坚持重心下移,通过共联共建,整合辖区驻地单位、共建单位党员活动室资源、驻地高校图书馆资源向社区倾斜,规范提升5处学习强国书吧,并将新华书店、约读书房等资源等串联成网,利用公益集市等开展图书漂流活动,使社区书院成为亲子阅读学习、涵育良好家风、促进睦邻和谐的多元文化空间。

二、"雅俗共赏"滋养文化生态

秉承开放共享这一理念,街道文化书院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坚持整合资源、多方联动、精准施策,一方面,启动“社区名师”培育计划,挖掘具有舞蹈、摄影、外语、绘画等特长的文艺骨干和“社区达人”作为带头人,组建培育了戏曲、舞蹈、书法、乐器等文化团队数十余支,并确定社区工作人员为书院管理员,共同参与文化书院的授课、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创新“文化合伙人”机制,探索“属地+部门”爱心共建机制,与省青少年宫、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区科协等充分对接,打造多元服务场景,并吸引多家专业机构入驻,将仙踪影院、少儿编程、花艺花道、传统非遗等精品项目课程送进社区,实现了文化书院工作由街道“独唱”变为群众“合唱”。

三、"全龄服务"定制文化供给

为不断提高服务的精准化和精细化水平,努力打通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米”。各社区文化书院关注百姓切身之“需”,激发志愿服务之“供”,按照“居民点单、书院派单、名师接单”的服务模式,每月制定实践活动计划,将非遗体验、健康义诊、理论宣讲、全民阅读等送到居民身边。同时,精准对接“银发族”“上班族”“上学族”不同需求,开发“全生命周期”课程图谱,“银龄学堂”开设智能手机、反诈剪纸等适老化课程,“青苗课堂”推出课后托管+非遗体验组合服务,“社区夜校”为年轻人定制瑜伽塑型、短视频制作等时尚课程,还有针对特殊群体和就业人员定期举办的柳编、面点技能培训,已累计服务覆盖上万人次。

四、"造血反哺"催生文化新景

文化服务既要“接地气”更要“可持续”。在机制创新上,街道率先在舜园、舜玉启动试点领办社区企业,布局传统手工艺、直播带货等9类特色业态,植入神墨教育母爱书院、阳光大姐家政服务等多个品牌,通过“公益+市场”模式,拿出部分收益反哺社区基金,实现公共空间活化与社区服务产业共赢新局面,为文化书院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在激励制度上,延续“文明银行”“红色存折”积分兑换,既激活全民阅读和志愿服务热情,又为文化书院带来流量、促进经营,用小积分串起邻里互助全过程,先后开展了关爱困境儿童、帮扶孤寡老人、学雷锋志愿服务等百余场活动,汇聚起政协委员、居民代表等力量共商共治,有力破解社区治理、电动车充电等民生难题,如今,街道的文化书院不单单是“书房”,更成为了凝聚居民、激发社区活力的重要纽带。

下一步,舜玉路街道将致力于优化服务功能、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搭建多元化互动平台,以更开放姿态和创新思维,增强文化书院的吸引力,共同书写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撰稿人:景元超,审核人:刘恒溪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