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701030042305403/2025-0115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市中区审计局 | 组配分类: | 部门动态 |
市中区审计局以研究型审计赋能经济责任审计提质增效 | |||
| |||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和审计内容的深化,监督要求和质量持续提高,对审计机关提出严峻挑战。长期的传统审计模式存在“重点不突出、问题查不深、整改落实难、成果转化弱”等痛点,导致审计力量与任务量不匹配、就账查账难以揭示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审计建议“束之高阁”等现象,制约了审计在促进权力规范运行和服务宏观决策方面的效能发挥。为适应新形势、突破发展瓶颈,市中区审计局大胆实践,系统性探索“研究型审计”改革路径,不断推动经济责任审计从“合规检查”向“价值创造”转变。 一、创新路径,构建全链条研究型审计工作体系 一是精准制导,锁定靶心。构建动态数据库,实现审计对象“精准画像”。整合组织、财政、发改等部门数据,建立覆盖全区近300名重点岗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数据库”,数据库包含干部任职年限等信息。多维信息关联分析,科学确定审计重点,引入纪检、巡察、信访、12345热线等外部监督信息,进行交叉比对和风险筛查。 二是融合贯通,深挖根源。推行“1+N”融合审计模式,实现“一审多果”。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主线,有机嵌入预算执行、自然资源资产、民生专项资金等专项审计。运用“政治-政策-项目-资金”链条分析法,穿透表象看本质,摒弃单纯查账,沿着“决策部署-配套政策制定-具体项目实施-资金资源保障与管理”链条进行穿透式审查。 三是数据赋能,提质增效。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中,广泛应用GIS技术,精准核查资源资产。对大型基础设施、隐蔽工程、复杂地形区域,运用无人机进行高精度航拍测绘和影像分析。构建数据分析团队与平台,成立专职数据分析团队,搭建审计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对财政支付、税务、社保等多源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精准筛查疑点。 四是闭环管理,服务治理。做精审计专报,服务宏观决策,改变以往简单罗列问题的报告模式,聚焦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倾向性的深层次问题,深入剖析体制机制原因,提出建设性、可操作的高质量建议,形成《审计专报》直报区委、区政府;创新“三色清单”整改管理机制,建立“立行立改(绿色清单)、分阶段整改(黄色清单)、持续整改(红色清单)”的分类动态管理台账,明确整改责任、时限、标准,实行“整改销号”制度,联合区纪委监委、组织部门建立整改督查联动机制,定期“回头看”;推动源头治理,促进建章立制,将审计发现的体制机制缺陷、管理漏洞,转化为推动被审计单位和相关领域完善制度的具体建议。 二、多维赋能,质效显著提升 一是通过审前深度调研和“1+N”融合审计,审计资源聚焦核心风险领域,审计精准度与效率大幅跃升,2021至2023年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平均查出问题的数量分别为6.55个、8.85个、11.55个,逐年递增达到30%以上。 二是“三色清单”动态管理和多部门联动督查机制成效显著,问题整改取得历史性突破,2024年经济责任审计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查出的立行立改问题整改率达99%。 三是审计价值向宏观治理层面深度拓展,高质量审计专报成为党委政府重要决策参考,2024年市中区审计局上报专报、呈阅件28篇,获得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区纪委书记等领导批示43次。 下一步,市中区审计局将继续深化“研究型审计”实践,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审计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加强跨部门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围绕全区深化提升年各项任务落实,坚持以改革视角揭示问题,以改革思路推动解决问题,创新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以有力有效的审计监督保障各项改革措施在市中落地见效,更好服务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品质强区建设。 (撰稿人:张丽婷,审核人:王云霞)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