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中区法院深化立审执一体化机制建设推动矛盾纠纷高效化解 |
|||
|
|||
|
市中区法院推行立审执一体化执源治理改革,切实提升执行办案质效。2025年1-8月,执行完毕率和到位率同比分别上升12.03和14.92个百分点,首执案件终本率同比下降23.11个百分点,三项执行质效指标均位于合理区间。 一是先行梳理,打造纠纷化解的“前沿阵地”。在立案阶段设置“确定送达地址”环节,要求当事人确认送达地址即为执行文书送达地址,破解“找人难”困境。在立案送达材料中嵌入《自动履行告知书》,向被执行人明晰自动履行红利和失信惩戒后果。针对部分可能实现和解并自动履行的案件,将执行和解工作前移至立案端口,引导当事人执行和解、自动履行。设置自动履行服务专门窗口,对纳入诚信履行名单的自动履行当事人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强化自动履行正向激励效果。 二是灵活解纷,构筑纠纷化解的“稳固基石”。明确立案、民事审判部门保全职责分工,积极落实“以保促调”“以保促执”。今年以来,共受理保全案件1252件,保全金额5.2亿元。严把“裁判执行内容必须明确具体”标准,强调“清偿款项金额要具体”“合同继续履行内容要清晰”等判项要求,约束法官落实判前自动履行评估机制,合理确定履行期限和金额,有效杜绝“空调白判”现象。落实“谁办理、谁负责督促履行”原则,在法律文书中嵌入执行通知书内容,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后向当事人发出《自动履行提示书》《自动履行催告书》。积极推动道交、家事、物业、劳务等简单民事纠纷当庭履行、自动履行。 三是高效执行,打通纠纷化解的“最后环节”。在全市首创“审执联动”工作机制,针对被保全账户中的存款足额且权属清晰、金额固定、无其他争议的案件,通过审判部门以原案号直接作出扣划裁定,移交执行部门实施划付,让资金在冻结状态下直达法院账户。相关经验做法被《济南改革》刊发。强化失信被执行人信用联合惩戒,建立失信被执行人信用承诺和信用修复机制,为523名主动履行的被执行人进行信用修复,在全社会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加大执行威慑力度,合理适用“预罚款、预拘留、预纳入失信、预追究拒执罪”执行“四预”制度,开展“执剑 2025”集中执行行动,共执结案件1200件,拘传99人,预拘留、拘留69人,预罚款225.5万元,移送拒执罪6件7人,扣押车辆16辆,执行到位1.2亿元。(撰稿人:张文静 审核人:李冬华)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