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济南市市中区2025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113701030041971030/2025-6650340
区教育和体育局
2025-04-18

济南市市中区2025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字号:

打印整页 打印内容 分享

2025年全区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及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部署要求,围绕全区“二次创业”战略目标,聚焦“向新起势年”重点任务,守正创新,惟实励新,按照“136”工作思路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1”即坚定一个奋斗目标不动摇,打造“名校云集、名师辈出、学生幸福、社会满意”的品质教育示范区,擦亮“全市标杆、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市中教育品牌。“3”即聚焦机制改革要素、人才保障要素、数字技术要素驱动新质生产力,实现三项革新。“6”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精神,围绕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抓牢教育工作六项重点。

一、惟实励新,推进三项革新,探索教育事业发展“新路径”

1.办学机制改革突破。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全力办好“一会”,承办2025年度全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联盟大会,不断扩大我区教育综合改革在全国的影响力。聚力做优“一环”(二环南及二环西),持续提升领秀城育秀泉秀片区、中海泉海片区2个品质教育示范圈的办学品质与吸引力;集结育英中学、泉景中学、经五路小学、南上山街小学等优质教育资源,全力打造活力锦程文华片区、兴隆润泽片区、大庙屯泉汇片区等3个新兴教育资源带。奋力锚定“全域优质”,对现有集团进行动态调整、片区优组、分类优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承载力、支撑力与吸引力。

2.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一是与省教科院、济南大学共建“区域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中心”。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探索构建“G—U—I—S”教育协同发展生态,申报遴选“山东省区域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基地学校”,聚焦6个攻关项目(新时代教育家型校长教师培育项目、高质量基础教育科研课题及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前瞻性“带项驻点”学科教研推进项目、师范生培养协同育人项目、科学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项目、教育全域优质机制创生项目),构建“省、市、区、校”四级联动、协同共进的教育发展格局。二是做优经纬教育人才“三名六专”队伍赋能项目(“三名”即“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六专”即“专班、专师、专题、专项、专场、专著”名师专业化成长路径)。启动星级工作室管理机制,建立五星级名师培育梯次(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领军、区级示范),三年内打造百佳工作室,全面形成“名校长引领学校提升、名师推动学科发展、名班主任引领育人变革”的强劲势头,建立市中教育青春骨干团队。

3.数字技术应用革新。推进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区建设,指导项目试点校以点带面开展人工智能常态化教学,打造“数智化样板校”。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打造“数智虚拟教研室”,开展精准教研,提供订单式、个性化的教研服务,利用数字技术分析问题、改进教学实践,开展实时性问题研讨、生成式集体备课、异时空听评课、在线式巡课等数字化教研活动,构建数据驱动的教研新方式。

二、向新起势,聚焦“六力”建设,打造教育事业发展“新品牌”

4.聚焦思政引领力,强化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持续落实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开展第三轮校长职级聘任工作,举办新任校长系列专题培训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教育集团党委 “六联式”工作模式(政治理论联学、党员队伍联建、优势资源联享、中心工作联动、实践活动联办、作风纪律联抓),打造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亮点。强化思政课关键课程地位,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

5.聚焦人才竞争力,打造低负高质的教育生态。一是打造市中“共生新课堂”品牌。坚持五育并举,巩固“双减”成果,完善区—(集团)校—学科三级教研联动机制,实施“六好”工程(好课程、好教师、好课堂、好作业、好科组、好成果),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新结构教学范式的推广应用,以“评比+教研+实训”培育一批深入实施新课程的典型学校。推行“基础+发展+创新”评价模式,小学采用“动态·分层”学业质量调研机制,中学学业质量分析持续推进“结果评价+增值评价”双轮驱动评价方式。推进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助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二是打造贯通式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泉引桥”全学段教学衔接研究,实施小初高共育协作教研;协调学校、家庭、高校、实践基地,“四轮驱动”协同开发“指向核心素养的小研究生课程群”,组织实施“0531家校共育——家庭科学实验室”专项活动,,一体化培养创新人才。在试点学校挂牌区少儿竞技体育运动学校,集聚优秀教练师资,一体化培养体育人才。联合驻区高中,探索艺术特长生贯通式联合培养新模式。三是构建艺术教育新生态。举办市中区第二十一届(班级)文化艺术节,组织策划“0531少年制造”艺术活动,全面推进全区中小学艺术质量监测工作,促进教学质量及活动质量同步提升。

6.聚焦科技支撑力,建设济南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引领区。联合陕西师范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申报济南市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项目,建设区域性科学教育基地;实施区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培养工程,培育区域科学教育引领校,助力我区青少年科学素养全面提升。

7.聚焦民生保障力,强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计划新开工教育设施1处,续建6处(年底前建成3处),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6000个。新开办幼儿园2所,新增学前教育阶段公办学位810个,实现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60%以上。与省实验高中对接,高标准推动民办学校新建项目,拓展多元化办学路径。

8.聚焦社会协同力,持续擦亮市中“家校社合育人”品牌。一是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深化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学校深度链接,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因地制宜建立“教联体”。举办高品质“教育·家”大讲堂12场、“泉益家”家庭教育志愿服务50次,不断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二是深化“兴隆K15+教育联盟”建设。实施“1431”工程,“1”即建立一套管理机制(成立“联盟管理委员会”,下设4个“中心”);“4”即打造“春研、夏跑、秋蕴、冬艺”四季特色品牌课程;“3”即助力学生、家长、教师三类人群协同发展;第二个“1”即打造一个特色育人品牌(发挥市级示范引领校的科技资源优势,带动全联盟科技教育发展)。以“兴隆K15+教育联盟”建设探索实施基础教育全学段衔接发展,打造片区教育生态单元。

9.聚焦国际影响力,扩大市中教育“国际朋友圈”。加大基础教育国际合作,年底前增加2所友好学校,适时组织跨国研修、互访交流、赛事共办,搭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拓宽校长、师生的全球视野,扩大市中教育国际影响力。

三、守牢底线,统筹兼顾,推动教育事业平稳有序发展

10.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持续开展“市中清风沐桃李”廉洁文化品牌创建行动,广泛开展“六个一”活动(由党组织书记每学期上一堂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党课;争创廉洁文化品牌示范校;通过主题班会、廉洁教育课等举办一场学生廉洁文化书画展;每学期组织一次党风廉政教育主题党日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党风廉政警示教育活动和重点岗位人员党风廉政建设谈话会;挖掘一批勤廉兼优先进典型),常态化开展师德专项教育,把师德建设融入学校管理、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划出师德“红线”和行为“底线”,坚决遏制各类教育违规违纪问题发生。紧盯招生入学、师德师风、校园餐、财务管理、职称评聘、基建项目等重点领域、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同步推进问题整改与建章立制,维护教育系统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11.做好意识形态和教育宣传工作。严格落实党组织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工作领导权、主导权。加强教育宣传引导,持续开展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建强宣讲队伍,坚持打造教育宣讲品牌;选树教育新闻宣传精品,建强网络宣传员队伍,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积极做好教育舆情监测、回应和处置,强化网上舆情化解。

12.维护校园安全和谐稳定。深入推进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强化监督指导,加强防欺凌、防溺水、消防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等专项防治和专题教育。抓实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队伍培训,全面提升全区学校安全整体工作水平。围绕学生心理安全,开展“520”阳光心育校园行公益活动,深化落实“一生一档、一生一策”学生心理档案建设。聚焦“接诉即办”和“事要解决”,强化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群众诉求办理质效,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推动信访工作法治化。

13.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贯彻省、市关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文件精神,出台落地文件,凝聚全区合力,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教育评价改革落实。深化学校、教师和学生评价改革,继续开展义务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4.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持续巩固“双减”治理成果,做好校外培训机构“星级评定”,发挥积分管理办法效能,探索推进数字化监管,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切实保障家长与学生的合法权益。

15.统筹各类教育事业发展。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加大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力度,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优化幼儿园布局,缩小城乡、园际差距,优质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85%。特殊教育融合发展。加强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与使用,发挥省随班就读示范校引领辐射作用;强化特殊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特殊儿童全面健康适宜发展。民族教育特色发展。深化“民族团结一家亲”德育品牌建设,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培养时代新人的全过程,培养具备高度民族认同感和时代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少年。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逐步推动老年开放大学建立。开展社区教育中心学校督导评估,完善社区教育工作体系。汇集多方资源丰富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提升社区教育工作专业化水平。高等教育校地融合发展。推进高校集聚区建设,强化校地联系,在合作办学、助力高校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落实“五必管”工作机制,与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维护驻区高校大局安全稳定。

16.统筹做好各项工作。推进学校依法治理改革试点工作,落实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制度,持续开展“学宪法、讲宪法”系列活动,规范提升教育行政执法工作。常态化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行动,做好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和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全面强化考试安全治理,打造“温馨”招考,力争保持“零失误、零差错、零投诉”。积极落实国家惠民政策,开展学生生源地贷款。落实校服“双送检”制度,规范校服采购流程,保障学生校服质量。做好语言文字工作,推进书香校园建设。统筹做好保密、档案、老干部、关心下一代、政务公开、教育帮扶、教师培训、乡村振兴、优化营商环境、政务服务事项等工作。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

单位概况

区教育和体育局

936

信息发布总数

2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