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情况】2022年市中区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情况
字号:
大 中 小



市中区现有中小学85所,现有教职工共6605人,在校学生96368人,校舍建筑面积共727241.57平方米,图书3183912册。全区特教学校1所,现有教职工45人,在校生105人,校舍面积4835平方米,图书3401册。全区幼儿园189所,现有教职工5885人,在园人数36522人。校舍面积392821.88平方米,图书384122册。
市中区是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两基工作先进区、特殊教育先进区、幼儿教育先进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全国随班就读工作实验区,是山东省家庭教育示范基地、山东省实验教学普及县区、教育工作示范区、素质教育先进区、艺术教育示范区、新课程改革实验区、首批随班就读示范区、幼小衔接实验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先进单位、山东省全环境育人实验区、首批济南市劳动教育实验区。多年来,市中教育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围绕“公平”与“质量”两个核心,坚持“张扬差异、各美其美,内涵发展、优质均衡”的发展思路及“身心两健、气质独特、心系家国、放眼世界”的育人理念,助力打造“名校云集、名师辈出、学生幸福、社会满意”的品质教育示范区,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干部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全区教育呈现出高位均衡发展的良好格局。2008年启动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2010年提出“张扬差异、各美其美,内涵发展、优质均衡”的发展思路,2012年确立“身心两健、气质独特”的育人理念,2013年在全市率先实施集团化办学机制改革,2016年与北京十一学校合作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2017年实现全区集团化办学100%覆盖,2018、2019年连续两年举办“基础教育深度学习”国际研讨会,教育影响力持续提升。2021年,“教育·家”大讲堂全年开设讲座356场,惠及学生家长近30万人次,2022年省市教师优质课评比获奖比率、晋级省赛比率,市中区均为全市第一。区教体局连续十八年保持“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创造全国区县教育部门的“市中纪录”。
近年来,市中区坚持立教为民,形成了市中教育发展四大举措:
一是推改革,激发新动能。宏观层面,2013年在全市率先启动集团化办学,打造20大教育集团,以品牌校带动新建校、薄弱校、城郊校“抱团”发展,把好学校办到居民家门口,有力破解城乡二元难题。2017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公办集团化办学100%全覆盖;2018年,市教育局全市推广市中经验;2019年,市中集团化办学被评为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典型案例,代表济南市承办中国教育学会年会分论坛,改革经验获全国范围认可,2022年初三学业水平考试,市中学子再创佳绩,省实验中学、历城二中录取推荐生比例领跑全市。打造“北优、南兴、中强、西进”的教育发展战略布局,打造“西南部新建优质学校矩阵”和南部“新兴名校资源带”,初步完成了“北优、南兴、中强、西进”的教育发展战略布局,近五年共计新建及改扩建学校、幼儿园70所,把更多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办成了好学校。微观层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2015年加入全国学校体育联盟,坚持举办全员运动会,一改过去运动会“少数人跑,多数人看”的状态;推进“武术进校园”,举办中小学生演武大会,培养“文明精神、野蛮体魄”的“功夫少年”;2020年在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中,市中区连续三年蝉联全部项目第一。2021年,坚持“品质教育树先锋”,打造教育系统“1+10+20+110”党建矩阵,成立20个集团党委,实现“六联式”集团党建100%全覆盖。2021年市中区与济南大学联合办学,挂牌舜文中学、舜苑学校为济大附属学校,校地合作,共筑基础教育发展的新高地。
二是抓质量,构建新生态。抓牢教育教学质量这条工作生命线,教育教学质量全市领先。2018年全市三类学校创建,市中区共21所学校入选,领航学校5所,数量居全市第一;2021年第二批三类学校创建,市中区共17所学校入选,多所学校入选特色和新优学校,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2019年全市教学成果评选中,我区成果获评数量全市第一;2019年全市第二届德育品牌评选,市中区推荐5个项目全部获奖,获奖率位列全市第一;2021年全市第三届德育品牌评选,市中区2个项目获奖。全市初中学段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市中区指标均名列前茅。2020年国家质量监测,市中区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全市小学综合素养质量调研,市中区“高质量、低负担、高均衡”指标全市领先。全区20所学校通过全市首批“领航学校、特色学校、新优学校”验收,入选数量全市领先。在优秀德育实施方案评比中,1所学校获评教育部典型案例,2所学校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德育实施方案,3所学校被评为济南市优秀德育实施方案。在济南市百所家长学校示范校评选中,有15所学校入选。同时,关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我区在全省率先实施“零起点教学”,各校开设入学适应性课程,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坚守教育启蒙权。2021年,多措并举落实双减政策。实施“强课提质·市中行动”,50余节课例在国家和省级教研活动中获奖或立标。召开全区双减工作现场会,发布全市首个“课后服务项目清单”,课后服务100%全覆盖。同时启动为期三年的城郊学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实现城乡教育均衡指数再提升。2022年,深入实施市中·临夏“10+4+N”教育协作框架,经验被国家级刊物《中国乡村振兴》刊发,省、市领导走访我区结对协作的临夏一中,给予充分肯定。
三是重人才,全国搭平台。搭建“三地—七校—九专家” 师训体系,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市建立教育联系,在浙大、北师大、华东师大等7所高校建立师训基地,邀请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校长李希贵等教育专家组成“校长导师团”,与中国教育学会和《未来教育家》杂志社共同成立“教育家成长研究基地”,为干部教师提供定制化指导。安排中青年干部到全国名校重庆谢家湾小学挂职学习,充分体会全国领先的改革内涵。2021年完成第二轮校长职级聘任,三位校长获评济南市特级校长、颁受特级校长工作室,获评人数居全市首位;进一步充实名校长工作室团队,开展第四期名校长师徒结对,深化教育家成长共同体建设;遴选首批17名骨干校长,完善“合格校长-骨干校长-名校长-功勋校长”的教育家成长梯次;选拔第二批中青年干部教师领导素养研修班学员,聚焦管理素养和专业水平提升,组织首批近百名学员到国家教育行政学员进行为期4天的领导素养专题研修学习,实现高平台开拓视野、高站位规划发展、高引领促进提升,为市中教育未来发展厚植生力军。2022年,深化“名校长领航”工程,围绕“双向衔接,我们在行动”和“自然衔接,健康成长”主题,开展三期“守正创新,心向未来”名校长工作室论坛,通过经验分享、智慧碰撞、总结提炼,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项目工具包,助力市中泉引桥工程实施。
四是惠民生,教育有温度。坚持教育惠民,实现“5个100%”:即学生午餐问题100%全解决,课后服务工作100%全覆盖,学生校服费、书本费100%全免除,全区所有学校视频互联互动系统100%全覆盖,空气净化及新风系统100%全覆盖。为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提供午餐补助,为经济困难家庭幼儿提供保教费补助。2022年,开工建设6所学校和幼儿园,建成3所中小学,7所幼儿园。对2所学校供暖系统、4所学校运动场地、20所学校实验室等专用教室品质进行提升。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