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简体
  • 繁體
  • 关怀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区政协委员 提案办理结果 > 内容详情

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和体育局关于对济南市市中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1003138号“关于建立健全市中区‘以教育优惠政策促经济’机制”的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4-09-30

代表提案者

张文卓

会议届次

济南市市中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

建议提案标题

关于“建立健全市中区‘以教育优惠政策促经济’机制”的提案

建议提案编号

1003138

承办单位

区教育和体育局

办理方式

承办

答复时间

2024-09-30

办理类型

A

答复内容

张文卓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健全市中区‘以教育优惠政策促经济’机制”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国家、省、市对面向中小学生竞赛活动的管理要求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印发<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的通知》(教监管厅函〔2022〕4号)和《山东省教育厅等4部门关于印发山东省面向中小学生的全省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的通知》(鲁教监管字〔2022〕5号)要求,2024年2月28日,济南市教育局下发《济南市教育局关于加强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活动管理的通知》(济教民继函〔2024〕7号),通知中对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活动提出明确管理要求:一是严格管理名单内竞赛。要求加强对区域内面向中小学生竞赛活动的管理,确保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不得强迫、诱导任何学校、学生或家长参加竞赛活动。二是严肃查处违规竞赛活动。原则上,校外培训机构不得组织或参与组织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严查校外培训机构是否存在向中小学生家长兜售竞赛奖项情况,一经发现,予以严肃处理。三是加强教育宣传引导。要求各区县通过媒体发布提醒函或倡议书,多渠道多方式广泛宣传“双减”政策,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不盲目攀比。

近年来,按照“双减”政策要求,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为缓解竞赛带来的培训热,全面减轻因竞赛带来的学生过重课外负担,相继出台了多个文件,取消了学前教育阶段各类竞赛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竞赛,大幅削减了竞赛数量,对教育培训企业(机构)组织参与竞赛做出了严格限制。在此背景下,我区不适宜出台以竞赛成绩给予教育培训企业(机构)奖励的相关机制,避免教育培训企业(机构)为追求竞赛成绩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望您能理解。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

自国家实施“双减”政策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教体局不断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精力负担有效减轻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初见成效的同时,区教体局将坚持疏堵结合,充分发挥教育服务职能优势,多措并举,切实有效为培训机构纾困解难。

一是建立定期走访帮助企业机制。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区教体局建立局领导、业务科室定期走访帮助机制。通过问诊把脉,深入了解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需求,提供专业的业务指导。走访过程中帮助企业深入了解当前教育大环境,为企业提供有关市中教育发展的最新信息,以增强企业在市中投资办学的信心。同时,区教体局定期开展教育培训企业中层以上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举办线上线下培训,提升企业管理的时效性和科学性,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通过一系列举措,市中区有望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办学,将总部设在市中,为市中区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二是着力提升培训机构治理水平。目前我区校外培训机构类型多样,并且多以小微机构为主。区教体局注重引导培训机构在依法依规办学的基础上,鼓励支持高水平、有特色的培训机构培育优质课程、专业、课程、师资,加强管理,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同时,将进一步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督和指导,促使培训机构的经营管理在制度建设中不断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提升培训机构的治理水平。

三是充分发挥校外培训机构优势。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竞争提供、择优遴选”的机制,引导机构降低经济利益预期,由面向学生转向面向学校,从服务校外转向服务校内,以我区创建山东省全环境育人实验区为契机,充分发挥校外培训机构在科技赋能教育、在线学习、学情分析、育儿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引入校外培训机构优质教育资源,为优质教育进入校园提供更多路径。

总之,双减下如何发挥校外培训机构作用是一个系统性问题,站在新时代,校外培训应摆脱路径依赖,降低经济利益预期,秉承教育初心,守好“有益补充”定位,以服务人的终身学习、服务教育改革创新、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历史使命,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感谢您对市中教育的关注与支持,希望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

 

 

 

                                                                  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和体育局

                                                                      2024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