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泉景中学2023年工作总结(小学部)
字号:
大 中 小



本学期我们继续秉承“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的教育理念,通过课程开发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让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快乐学习,在探究中活泼成长。学校积极落实“双减”精神,探索增效提质的策略、方法和路径,聚各方之力,为教师赋能,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接下来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总结学校教学工作:
一、质量提升 教研先行——研之有物
1.常规教研,真抓实干
教研活动是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的目的是为了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通过教研活动让老师们牢固树立质量意识,通过 “四个精”(精讲解、精练习、精批改、精反馈)向课堂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益,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课堂;通过“三落实”(课时目标的落实、学习方法的落实、学习效果的落实)提升教学精细化管理品质。我们常规教研有三种形式,三种教研时间不同、形式不同,目的也不相同。
每月一次“大”教研,明方向:每月以主题教研的方式,组织全校数学教师共同参与,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确定的专题,进行研讨活动,或是课程架构,或是单元设计,或是课例研究或是专题学习,为接下来的分组教研指明方向。
每周一次“小”教研,研设置:针对我校年轻老师多,教学经验不足的现状,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每周梳理学生思维困难点,设计出突破此难点的合作学习的核心问题,和实践体验活动。老师们一起分析本周教学内容,预设各个新授知识点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思维难点以及课上重点问题提炼等,然后整理成表格。同时提前设计一周的练习和作业并论证是否可行。这样做可以使我们的年轻老师在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情况下,同样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好教学重难点,落实教学目标。
每天一次“微”教研,夯规范:我们每个教研组还坚持每天至少10分钟的微教研,(早上7:50——8:00)或者利用早上第一节课进班之前的时间,结合我们梳理的思维困难点,迅速统一当天的教学进度、重难点突破方法、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提炼哪个核心问题、作业如何布置等,做到统一要求,心中有数。每天扎实的微教研让老师们将集体教研的力量带入课堂,课课把好关,有效保证教学质量。
2.问题导向,策略研究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壮大,制约质量提升的新问题也随之出现。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有两个,首先从师资现状看,我们149位老师,师资分布严重不均衡,中低年级尤为突出,新教师和没有本年级教学经验的老师最高占到50%;而且我们同年级平行班体量大,最少的8个班,最多的有14个班,双重困难之下,如何能缩小班与班之间的差距,不让学生发展因为年轻教师经验的欠缺和能力的不足而受到影响,基于问题导向引领研究方向的思路,我们在坚持原有常规教研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及时调整研究内容,自学期我们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各学科如何以“高度统一”集体备课的方式来助力课堂从“高效”到“高质”的提升。
六统一: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核心问题的提炼、统一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统一学以致用练习题的设计、统一随堂检测的题目、统一课后作业的布置。
三环节:
环节一:首先是基于独立思考的一轮设计。这一环节中组内老师轮流主备,原则是优先从年轻老师开始。主备老师上传教学设计和课件,课件要求不照搬以前,紧跟新理念新学情。组内每一位老师利用自己零星时间或修改完善或批注强调。这个过程是青年教师学习课标规范教学设计的开始,也有助于有经验的的教师逐渐形成个人特色,是整个教研组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
环节二:是基于智慧分享的集体研讨。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落实六个统一。每位老师阐述自己的修改调整的依据,论证定稿,年级统一使用。
环节三:基于理解内化的课堂实践。这一环节主要是落实责任“我的课堂我负责”,向课堂要质量。
这样整个流程下来,既有深研教材教材后的思考沉淀,又有思想碰撞后的和而不同,还有创新应用后的个性彰显。所以“高度统一”并不是集体备课的最终目的,更不是以此来束缚老师的发展,让课堂千篇一律。而是通过这种方式保证教学质量,也是对教师成长的最大成就。真正实现了以高品质教研支撑高质量发展。
二、智慧赋能 高效课堂——教之有法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实现师生成长,助力学校发展的重要路径。本学年市中教育以打造“共生”新课堂为主要任务,我们也将以“学科课堂模式优化”为抓手,打造“让学习深度进行,让师生真正成长”的泉景“共生”新课堂。
我们带着集体备课的团队智慧,应用我们不断优化的学科课堂模式,并在双重保障之下,打造泉景“共生”课堂。通过两步走,先把课堂内容做减法,老师不讲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掌握的内容不讲、思维含量低,思维空间小的问题不问,通过内容整合、问题整合打开学生的思维,拓宽思维广度和深度。节省出来的时间,通过学以致用链接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开展课程实践,让学习深度进行,让师生真正成长。不同层次的教师上好不同类型的课:新教师上“诊断课”、青年教师上“规范课”、骨干教师上“优质课”、泉景名师上“引领课”。课后,听课教师对标“一堂好课的标准”进行评课议课,标准中没有达成的,即是下一步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实现的。
数学团队以年级为单位,梳理知识体系,在各年级梳理的基础上全校按相同领域、相同知识点整合在一起。让每一位教师,特别是没有大循环教学经验的老师,熟知小学阶段完整的知识体系, 明确现在所教知识的前挂后连,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教材。备课中通过核心问题的提炼、突破重难点的具体策略的预设和学以致用练习题的设计的研究,深研教材,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体验、探究的机会。通过整合大问题,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思考空间,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不断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关联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
英语教研突破单元和课时的壁垒,整合教材内容,让教材内容流动起来。一方面,横向整合。将教材内容横向串联起来,形成学前渗透、学中讲授、学后再现,体现了整体教学的循环性特点,同一知识点不断在课堂中反复复现,增加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感受机会。另一方面,纵向整合。关注同一主题内容在不同阶段的展现特点,将该主题下不同单册涉及的内容进行整合与梳理,形成纵向的流动与再现,体现层次性的特点。
综合学科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聚焦“美育”“体育”“智育”目标,以各学科当前主要问题为导向,积极破解教育教学难题与瓶颈,创新开拓发展思路。音美学科扎实做好国家课程,落实“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通过设立检测题库,随堂测、期末评等方式,调动教师定位学科目标,梳理知识点,时时关注教与学,结合分析及时调整有效策略。体育学科聚焦五项体质健康监测,向体育课堂要质量,要效益,发挥好课堂主阵地作用,积极思考如何将检测项目与体育课程应知应会目标做好有效地融合与结合,通过赛课、专题教研,树立“强课提质”课堂意识。科学、信息、综合实践学科与学校“综合性实践课程”做结合,以科研为驱动,以“创新、实践”为培养目标,在转变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同时,撬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创新等能力发展。
所有学科的课堂采取“5+25+5”的时间分配模式,开课前5分钟回顾复习,中间25分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新知,利于最后5分钟实践应用、当堂检测。通过堂堂清、时时练与阶段性回顾相结合的方式,夯实基础与学科实践并重,全面保障教学质量。
三、素养立意 评价引领——行之有效
1.多元评价,挖掘潜能促学生发展
为了考弥补纸笔测试无法考查到的内容,如学生的思维活动状态及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个体之间的思维方法的差异等,我们坚持期末阶段性操作能力考查。老师们通过整合学习内容,从考查内容、考查目标、教师评价的观测点以及具体评价标准等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以智力闯关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学生通过口头回答、动手操作、讲述思路等不同的形式逐项闯关。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从基础知识、数学意识、数学品格、习惯养成,四个不同维度,从关注显性的行为,到关注隐性的素养,更加聚焦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评价,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助力学生发展。
2.命题研究,以赛带学提教师能力
上学期区教研室提出了以提升“三题”能力(会做题、会讲题、会命题)强师能目标要求。我校教学团队把命题研究纳入到常规教研中,从组题、改题到原创题三个层次,不断提升教师的命题能力。
首先通过培训,明确目标统一认识,学习“命题双向细目表”的使用,学习“好题”的标准。好的题目应该是反映学科本质,同时关联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体现知识的联系性,是直指“核心素养”检验“核心素养”落实的题目。同时好的题目应该是解题方法多样,具有发展性,值得思考的。我们以“好题”为载体,关注学生的易错点和困难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循序渐进形成知识体系,能够举一反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学期的命题大赛,采取“1+1”联合命制的方式,一份试题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联合命制。对照双向细目表和“好题”的标准,同学段老师互相评议,评选出质量最高的“试题”,全体教师共同做题,完成后以教研组为单位互相讲题。六年级数学在命制一道百分数的解决问题时,年轻老师考虑到要结合情境,题目中的信息是“泉景六年级有400人,其中5%的学生没有参加兴趣小组,参加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学生可以直接利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骨干教师将此题调整为:“李叔叔出差,因为工作原因无法按时返回,2024.2.12中午申请退票,按照退票规定,李叔叔能退回多少钱”?学生要根据题目中给的退票时间和图二的发车时间,找出图一中相应的“退票费的百分比”这一重要信息。两道题考查的是同一个知识点,但后者把一道数学题变成了用数学知识解决的生活实际问,这样一道好题在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联合命制下诞生了。一份试题从命制到试做再到讲解的过程中,提升了每一位老师的专业能力,有效保障了教学质量。
我们将继续秉承“精细管理、精准流程、精确实施”的工作思路,不断探索增效提质的有效策略、方法和路径,始终把绿色质量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始终把优质均衡发展作为我们的努力方向。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