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济南十六里河中学2024年教学研究成果
济南十六里河中学
2025-07-12

济南十六里河中学2024年教学研究成果

字号:

打印整页 打印内容 分享

一、智研痛点以学定教寻策略

教师要研究什么?当然是问题在哪里?研究的方向就在哪里。而这里所说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痛点。

(一)痛点分析

痛点一:学情

济南十六里河中学是一所城郊学校,生源复杂,共接收两所城中村小学,三所偏远农村小学。其中两所城中村学校则包含相当比重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是十六里河街道的卫星地图,我们经常直观地描述:我们的学生有一部分来自“山那边”,有一部分来自“山这边”,还有一部分来自“山旁边”。

他们中的大多数,家庭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学生虽有农村孩子的朴实,但更多的是自卑、学习习惯差且学习内驱力不足。从2024级初一新生的入学成绩位次就足以说明我们面临的是怎样一批学生。

这就是我们的“学情之痛”。

痛点二:教情

学校教师历来是个性上朴实无华,工作上扎实肯干,但是就是有一点,相比较主动求变,大家更愿意埋头苦干。有些教师,更善于用自己的工作经验来代替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日常的课堂上老师讲得多,给学生练得少,老师提问多,给学生想的时间少,老师批评多,给学生的表扬激励少,使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再加上近几年来师资不稳定且结构不合理,致使教学质量虽然稳步提升,但也遭遇了发展瓶颈。

以学期初集团调研成绩为例,从班级数据来看,优劣势学科分布比较集中;从计分学科平均分看,物理化学成绩落后于学校整体水平。班级发展与学科发展极不均衡。

这就是我们的“教情之痛”。

(二)寻求策略

王校长来到我校后,深入一线调研,广泛听取建议,努力寻求适合我校的发展路径,从2022年1月开始,一年一主题,一年一重点,带领大家稳步迈进。

图片1.png 

以上是近三年学校重点推进的工作,2024年2月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年会启动仪式上,王校长提出2024年学校的重点工作:一是优化“阳光德育”课程,二是强化“数字化阳光课堂”研究。其中“阳光德育”课程主要通过学生发展部的系列活动来解决“学情痛点”的问题,“数字化阳光课堂”要解决的是“教情痛点”问题。今天我将代表教学管理部给大家汇报我们在解决“教情痛点”中的一些做法。

二、智研方法,以研促教当下

抓好培训,形式多样促提升

教师的成长力就是学校的发展力,教师的研究力就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本年度我校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

1.校本培训。每学期开学初的组长论坛是我们校本培训的既定节目。为保证开学前所有学科教师能够用好新教材,本学期教学管理部及时组织了以“深耕教研,以新提质”为教研主题的组长论坛活动。首先各备课组长带领老师们共研“新课标”与“新教材”,对学习内容做了第一步梳理,接着学科组长联合备课组长进行了第二步梳理,最后由学科组长代表大家进行汇报,组长们的发言内容充实而又精彩,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在本次活动中,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发挥了一定作用。在我校,每周一次的教研集是备雷打不动的,“分析上周问题、主备人说课研讨、下一步工作安排”是集备的必有环节,领导的学科承包责任制已坚持多年,规范的教研集备制度使得每次研讨都可以看作是一次微型的校本培训。
      2.外出培训。本年度有多位教学领导先后参加了杭州教学管理培训和市教研院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骨干教师们则参加了南京研修;还有多位老师参加了济南市新课堂活动。外出培训开阔了教师视野,吸收了好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最终促进了大家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多种形式的培训促进了教师的反思成长,换来的是老师们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和教科研理论水平的提高。

2024年5月,我校有五位教师申请区级教师专项课题立项成功。

2024年10月,英语、体育、音乐三个学科在区教研员的指导和助力下,参加了济南市“一师一优课”的团队赛,并在活动中获奖。

2024年11月有三位教师完成了区级课题的结题工作。

同时在11月,我校刘荻等老师通过对课标的深度理解和材料的精准把握,所编排的戏剧作品《花间留晚照》获得省课本剧大赛一等奖。

(二)强化课堂,打造教学新样态

“数字化阳光课堂”的推动是解决我校教情痛点的重要路径,其教学范式为:数字赋能——时间对分——情感丰盈,多元评价贯穿课堂始终。

其中“数字赋能”是数字时代和学校发展需要;“时间对分”的理念来自于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基于脑科学与学习科学创立的“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根据我校实际,衍生为20分钟教+20分钟学+5分钟测试反馈,解决的是教与学失衡的问题;“情感丰盈”强调的是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氛围轻松愉快,体现的是对“阳光”一词的理解;多元评价则是通过对学生的各种课堂表现给予恰当反馈,通过“教学评一体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学期我校继续推进了“数字化阳光课堂”。

首先,修订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并将量表放在听课本首页,使老师们听课上课有标可依;

其次,多次组织智慧黑板和智学网大数据分析培训活动,引导老师们提高对数字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通过组织“新教师亮相课”、“人人达标课”和“邀请课”等活动,使大家通过课堂实践更好的理解了这一教学范式。在“数字化阳光课堂”的推动中,有更多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快速提高。在区优质课评比中,三人获优质课一等奖,两人获二等奖;在济南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创建活动中四人获二等奖,八人获三等奖。王娜娜、姚梦姣、许哲、赵天伟四位老师经过层层选拔,先后被评为第一届和第二届济南市新课堂成员。在教研室视导中我校优质课比例达到42%,创本校历史新高。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范胜武校长曾说:学校的改革最终一定要落到课堂上,在学校,课堂大于天......

这一点,我们也始终坚信。

(三)做好诊断,组团蹲班重复盘

学情调研后的复盘是我们的常态工作,因为考后不复盘,再努力也是低水平重复。本学期我们继续强化了教学质量“五级分析复盘制”,各部门借助大数据诊断真问题,借助各种诊断表格复盘教学。

第一次集团调研后,在王校长的助推下,各级部针对薄弱班级组团蹲班听课。最初是各级部确定一个最薄弱的班级,王校长带领分管校长、级部主任在同一个班蹲守一上午,下午则用2-3节课进行集中会诊反馈。听课的结果是,同样的学生不同的老师课堂效率差距明显。在会诊反馈环节,对于工作态度有问题的老师,会诊领导先是严肃纠正并指出问题,再给方法和建议;对于工作态度好但缺少方法的老师,领导们则耐心给方法出实招,鼓舞老师士气。诊断过程中,个别老师往往被说的满脸通红满头大汗,我想有时候红红脸出出汗或许才有效果吧。

但这不是蹲班听课的终结,而是刚刚开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分管领导反复跟进其他薄弱班级,每周一个班。上午听课找问题,下午诊断给办法,最终倒逼老师通过提升常态课质量,来实现班级教学的新突破。
    (四)开展三题,讲题命题活动

继教研室组织的全区教师“做题”活动后,我校各学科也相继开展了“讲题”和“命题”活动,其中数学组和物理组更是将讲题活动延伸到学生层面,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三题活动的开展,使教师对新课标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命题策略调整和学科素养提升上,找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

本学期,在区讲题和命题比赛活动中我校各有一人获一等奖;还有更多老师参加了区级三题展示活动。

(五)借好外力,共研共进巧融合

智慧的教研应该更善于借力,通过借力做好融合、实现共研共进。

1.本学期我们借力工作坊,组织了“数理之光”实践探索活动、语英双语的“中西合璧”跨学科主题教研活动,彰显了我校骨干教师的引领力量,更为学科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2.我们还借力结对子学校,与钢城区颜庄中学进行了跨区同课异构活动,我校派出了许哲、李旭、薛春霞三位骨干老师。两校老师在跨区融合的课例展示与研讨中得到共同进步和成长。

3.更好的借力当然是借集团之力。一年一度的暑假研修解决了我们编写学案和样张的问题,每学期两次的集团调研与诊断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复盘我们的教学。与集团内兄弟校之间的课例研讨活动更是让我们在优势互补中共研共享共进。

一年来,我校管理层站在制高点,直面教育教学痛点,内部挖潜,助力老师们行智研之道、达智教之效,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通过“教研的智慧投入”实现“教学的智慧输出”,最终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和学校的高品质发展。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

单位概况

济南十六里河中学

122

信息发布总数

0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