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市中区望岳路小学2024年发展规划(含专项发展)
字号:
大 中 小



一、背景分析
(一)基本情况
济南市市中区望岳路小学建于2017年,坐落在美丽的小兴隆山脚下,是经五教育集团的分校区。学校占地面积13784平方米,现有19个教学班,40位教师,701名学生。
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新课改理念引领,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确立了“以十佳智慧成长工程”为育人依托,以“习学堂”教学模式为课程手段,形成了以国家课程为主干,以特色课程为补充,以校本研究为主渠道,以多元评价为手段,既满足学生共性需求、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校本课程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开设了二胡、小古文、网球、篮球、剪纸、童话剧等特色校本选修,给予学生最适合他们成长的教育。
学校配备了专门的国学讲堂、图书阅览室、共享教室,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浸润。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教室功能齐全,实验、烹饪、综合实践活动室等各具特色,满足了教育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录播室、微机室设施设备先进,实现视频教研平台、远程培训、教学资源全域共享。
望岳路小学在各级领导关怀支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教学逐渐走向正轨,学校“诵读识字•自主读写”教学实践成果,已有25年的历史,全国又先后有几十所学校推广应用,均实现了“半年会识字,一年能读书”的理想目标。学校被评为教育部“中小学生阅读素养项目应用校”、山东省“甲骨文特色研究”学校、市中区书香校园。
(二)机遇与优势
学校所处省市区重视教育的发展,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赋予学校课程建设自主权,办学空间进一步扩大。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有活力、有思想、有追求,希望被他人认可的意识强,也得到了家长及社会的认可与赞扬。
(三)问题与挑战
1.学校课程改革的持续创新力不足,仍需坚持建设与高起点、高品位办学相匹配的学校课程,推动学校高位发展。
2.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优质师资的迫切需求增加,加强优秀师资的培养,需要建立可以满足课程创新需求的教师发展梯队,优秀的教育人才亟待成长。
二、发展目标
(一)学校定位
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书籍的海洋,思考的王国,身心双健的摇篮,师生生命成长的乐园”。
努力把望岳路小学建成一所学生开心,家长依赖、社区信任的有内涵、高质量的新优学校,一所真正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二)办学理念
学校秉承“做最好的自己”办学理念,以“三人行必有我师”为校风,以“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为教风,以“不知则问 不能则学 虽能必让 然后为德”为学风,以“仰观俯察,见贤思齐”为校训,不怕困难、挑战自己、勇于登攀是“望岳”的精神追求。以望岳小铁军为载体开展“五自”教育:做人自尊、生活自理、安全自护、学习自主、做事自信,让每一个生命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三)培养目标
围绕“身心健康 品德至上 勤学好问 积极进取 ”这一整体育人目标,着力培养有“独立精神、创新能力、家国情怀、远大视野”的优秀望岳学子。
独立精神是现代人格的重要要素之一,主要表现为崇尚真理、善于思考、敢于质疑。
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意识超前、乐于反思、勇于实践。
家国情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主要表现为社会责任、敢于担当、感恩奉献。
远大视野是杰出人才必须具备的优秀素质之一,主要表现为领袖气质、执着追求、胸襟广阔。
(四)一训三风
1.校训——仰观俯察 见贤思齐
望岳路小学“一训三风”基于“做最好的自己”办学理念,人唯有悦纳自己,才能完善自己,终会不断地超越自己。“仰观俯察”取自《周易·系辞》,意为远观苍穹日月星辰之变幻,近察大地山河万物之理则。教育要追溯万事万物的始终,遵循大道大德的规律。“见贤思齐”取自《论语·里仁》,意为与人相处,无论其人贤与非贤,于己皆有长益:遇见圣贤者,当思如何与之齐等;遇见非贤者,当悟怎避和他同道。校训寓意既要仰望星空,自强不息;又要俯察于地,厚德载物,最为重要的是知行合一,不断地提升自己。
2.校风——三人行 必有我师
校风取自《论语·述而》,意为数人同行,只要虚心求教,别人的言行举止,一定有值得我学习之处。谦虚使人进步,只有谦虚才能衡量出自己的不足,方能学到别人的长处。榜样召唤与影响,自我向优秀看齐与追求,两者结合从而营造审视自己、不断进步、“向上向善”互学乐学的文化氛围,使学校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乐园。
3.教风——学而不厌 诲而不倦
教风取自《论语·述而》,意为学习者只有永远不知满足,教导别人才会不知疲倦。育人者先要育己。这是教育者的生命状态,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成为影响学生的示范者,才能承担起为人师表之责任,担当起立德树人、塑造学生品格的教育使命。
4.学风——不知则问 不能则学 虽能必让 然后为德
学风取自《荀子·非十二子》,意为不知道的就要问,不会做的就要学,即使会做也要谦让,这样才能成为有德行的人。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学与问结合,才是形成完整的学问。做学问的目的不只是获得知识、技能,最重要的是知晓做人之道,让知识铺就成功之道,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
(五)校徽样式及解读
望岳路小学因位置离泰山很近,因此校徽中心的“山”形表示泰山,展现了其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而弯曲的线条表示通往泰山的路,一则我校位于通往泰山的路,二则代表了望岳路师生敢攀顶峰、披荆斩棘的雄心壮志。整个校徽的背景色为蓝色和绿色为主,一方面根据地理位置有山有水,另一方面寓意选自“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期望学生就像水源头一样,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
(六)“十四五”办学目标
1.总体目标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宗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积极推进课程开发,通过打造阅读生态圈,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培养学习研究型的教师,培育具有书卷气的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活动,让学校溢满书香气息。
2.具体目标
构建以望岳文化为引领的学校管理体系,形成与学校改革发展等相匹配的管理机制;推进德育综合改革,在“五自教育”德育品牌的引领下,打造“五自”国防教育品牌,培养望岳小铁军;以发展新型学习组织建设为平台,通过“五个一”逐步推进培养师资队伍,提升课程开发与创新的能力。构建“六维、两翼、一体”的“621”教学管理模式,实现一体化教学管理,通过有效评价、课题引领等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推动教育教学的变革;提升服务课程改革的意识与能力,建设符合学校卓越发展的现代化后勤团队。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行政管理
1.现任领导班子组成结构
学校现有管理团队11人,校级3人,中层7人,大队辅导员1人。其中高级教师3人,一级教师3人,二级教师5人,是一支团结进取、乐业敬业、勤学善思、勇于改革的优秀管理团队。
2.现任领导班子教育教学管理优势
张立,校长、书记,男,2002年担任校长,市中区一级校长、市中英才、济南市优秀管理工作者、全国教育科研创新校长,“诵读识字”发起人。主持立项、结题多项市、省级课题,2004年主持的“语文识读写整体教学”研究成果由济南市教科所推广。2018年获得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吉林省的通榆县、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成为全国基础教育优秀成果应用示范区。
王振红,副校长,女,2020年9月加入望岳路小学,先后担任教务主任、副校长。高级教师,曾获得全国录像课评比一等奖、课例《鲸》收录人教社教材光盘发行、山东省研修课例评比二等奖、济南市教学改革课堂评优一等奖、济南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济南市优秀班主任、2022年主持《任务驱动型习学堂研究》在济南市课题研究立项,辅导多名青年教师获得部级、省级、市级一师一优课一等奖,市区优质课一等奖,在学校教学教务工作中兢兢业业,勇于创新,为学校教学的整体发展把控方向。
刘云,副书记,女,2023年8月加入望岳大家庭。高级教师,曾先后担任副主任,工会主席,教学管理部部长,润泽校区小学部负责人。先后获得区教育先进工作者,区三八红旗手、区优秀班主任,区综合实践评优课一等奖;参与省市多个课题的研究,均获得优秀成果奖;先后带领教师开展了“学导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等专题研究,开展“纬二好课堂”等系列活动,与教师共同研究新的课程改革,及时总结和推广教师好的经验和做法。
第一阶段(2021年——2022年):依据学校发展需求,适时调整组织架构,探讨课程管理新模式。实现管理的扁平化与层级化有机结合,通过民主办学、科学管理和共同愿望,形成以年级为单位的学校课程改革团队。
第二阶段(2022年——2023年):更新、修订学校课程管理的相关规定,形成符合“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校本课程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推开十佳智慧校本课程和“习学堂”学习模式的研究。建立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参与校本课程管理的长效机制,依据阶段经验修订学校课程管理纲要,切实保障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第三阶段(2023年——2025年):探索构建以望岳文化为引领的、促进各方面工作的《望岳教育管理质量标准体系》。从规划管理、学术管理、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探索校本化管理质量标准体系,形成有办学特色的、经得起推敲的《望岳教育管理质量标准体系》。
(二)德育工作
学校德育工作全方位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我们始终坚持以《山东省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为引领,以强化班主任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石,以开展多元精彩活动为依托,以生为本,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我们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优质的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实际体验,将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对学校的热爱、对学习的热情作为首要的追求。
1.打造“五自小铁军”德育品牌课程
近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国防教育与爱国教育法律法规,今年10月24日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可见爱国国防教育在少年儿童综合素质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中华民族的希望。我们望岳路小学,围绕“做最好的自己”的办学宗旨和秉承“五自”育人理念,近期与济南爱国拥军促进会国防教育学校,共同携手探索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融合式育人新路子。在学校,试点成立少先队国防小铁军训练营,模拟军营管理教育环境立德树人。经过多次研讨,形成了可操作的“五自小铁军”“五一五”习惯养成法。以班级为单位成立五自小铁军中队,按低中高三个年段,每个年段围绕“五自”习惯大项选取合适的三个小习惯,共计十五项具体任务;以家庭、学校、社会机构为军营模拟环境,接受养成训练,打造“自理自立、自护自救、自主自律、自信自强、自爱自尊”的望岳小铁军。
通过自主申报的方式成立了一个小铁军精英班和两个示范中队,三个班均按军营化编组进行日常学习管理教育。在做最好的自己五自育人理念上,我们研发了国防小铁军五自习惯百日成长手册,依照手册组织实施小铁军五自习惯养成训练。借助作息时间表,每天坚持校内校外开展“做家务、写日记、读经典、站军姿、唱军歌、会演讲、做口算、练书法、会沟通、善整理”等“十个一分钟”活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厚植家国情怀。在平安校园建设上,采取军营式列队行走方法,来规范学生的校园日常行走,预防校园防踩踏事故。在校园应急逃生演练上,采取了军营式编组模式,优化提升了火灾逃生演练速度和秩序。经过一学期训练,五自小铁人三个示范班三声三相队列整齐、歌声嘹亮、精神振作、四会能力素质提升初见成果。五自习惯养成对助力学生的学习、学校班级管理、家庭的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效果显现。我们先后组织了小铁军成立大会和小铁军示范班授衔仪式,国旗班成立仪式等活动,均被市中头条,市中融媒,济南电视台少儿频道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和专题采访。经过41班、33班和国防小铁军示范班一个阶段试点探索,从时间上、路线选择,列队方式、组织指挥上,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校多角度挖掘学生发展的可能,整合多方资源,如利用山东省方志馆、国家电网电力科普基地、齐鲁少儿国防教育基地等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参观学习活动、劳动实践活动和国防教育体验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奠基。通过五自小铁军课程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同时也树立孩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养成了一生受用的好习惯。
2.家校社联动,打造“宜家型”特色家长学校
围绕全环境育人工作机制的总体要求,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建设同心同向家校携手的共生文化,有效提升家校合作工作水平,积极实施“宜家型”家校社共育。建设“家长学校微课堂”“家访制度”等家校合作部门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系统的家校共育工作机制和规范,充分利用校园开放日、校长接待日、预约式家长会、家校信箱等多样态的沟通机制,关注家长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创新“牵手”教育。
(三)课程建设
第一阶段(2021年——2022年):推进课程建设,聚焦课堂教学改革
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基于课程标准,聚焦“启发式、个别化、自主性”三个关键词,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把课堂中70%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深度学习,精讲精练,打造望岳专属“习学堂”课堂学习模式。
加强教研力度,实践“研读新课标—课堂突破—备课落实—效果展示”的研究思路,在本教研组中“同课异构”,每位教师率先争上“邀请课”“示范课”。
第二阶段(2022年——2023年):““十佳智慧成长工程”推动传统文化校园创建
重视“十佳智慧成长工程”工作开展,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旨在通过学科教研方向进行研究探索,制定对于十佳智慧课程具体实施方案。从全学科多方面构建课程“十佳”内容,为学生的成长奠基,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能力。借助教师培训会议等对全体教师进行十佳智慧课程培训,开展专题教学教研活动。
以传统文化和国学为发展切入点,以“做最好的自己”为办学理念,通过打造阅读生态圈,提高课程建设水平,鼓励全体教师人人参与,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活动,采用多种形式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让学校溢满书香气息,着力打造传统文化特色学校。
第三阶段(2023年——2025年):重视课程共建,确立校本化研究项目,阶段成果在区域教育乃至省市推广、运作。
学校以育人立德为目标,进一步整合课程结构,重点建构三类课程:自主式学科课程,主要通过“习学堂”教学主渠道改进;体验式“五自教育”活动课程,以“做人自尊、生活自理、安全自护、学习自主、做事自信”为目标,将学校、家庭、社会活动融合为一体;浸润式环境课程,主要通过校园环境、校风、校训、班风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根据新课程设置的要求,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形成完善的、具有领先意义的学校教育品牌。阶段成果有研究价值和引领作用,在区域教育乃至省市推广、运作。
(四)队伍建设。
第一阶段(2021年——2022年):坚持学研型团队建设,依托集团化办学的新平台,积极创建满足教师适性发展的新型学习组织。
完善校内“初职教师梯队、专业发展学术梯队、特色及风格教师梯队、资深教师梯队”四层梯队建设思路,拓宽教师成长的渠道,为学校各级教师搭建适性发展的平台。
第二阶段(2022年——2023年):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培养各级优秀教师团队。
以集团校群体成员智慧为依托,着力打造各学科内有影响力的学研型教师,培养优秀教师团队。
第三阶段(2023年——2025年):积极创造教师发展的专业滋养环境,推出各学科在市区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教师。
基于团队共同发展为教师成长搭台铺路,扩大校区优秀教师的示范性和影响力,重视各学科教师的均衡发展,推出有影响力的校内优秀教师。
(五)后勤服务
增强后勤人员服务意识,提升后勤服务质量;加强财务管理,周密审批审核流程,树立节约意识;加强校园管理,建设平安美丽校园。
增强后勤人员服务意识,提升后勤服务质量。积极推动从被动服务者向教育协作者的转变,从推卸问题到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服务方式的转变,努力提升后勤人员个人素养,树立爱岗敬业、勤恳工作的观念,责任到人,及时到位,主动听取建议,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实现后勤人员快乐工作、研究工作、创新工作的目标。
加强财务管理,做好各项收支核算工作,周密审批审核流程,树立节约意识、成本意识,提高物品能源使用效益。做好节水节电宣传,树立主人翁意识,营造良好的节约氛围,全校师生人人都是水电管理员;加强对校园的日常巡视和检查,对浪费水电的不良现象要及时加以制止。其次是加强对办公用品的管理和学校物品采购、保管、发放等环节的管理,精打细算,力求实效。
加强校园管理,建设平安美丽校园。加强净化、美化工作,爱护校园一草一木,形成良好教学工作环境。强化安全管理,做好校园安全保卫工作,预防为主,定期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按时组织应急演练,增强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技能。
四、保障条件
(一)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具体实施“五年规划”的全程管理,各分管领导、年级和教研组具体落实,全员参与。管理小组根据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负责本规划的全程实施和管理。
1.规划领导小组
组 长:张立
副组长:刘云 王振红
组 员:张承欣 王璐 韩琦 李雪 付刘扬
2.项目工作小组
在学校规划领导小组的部署下,根据本规划的工作任务,落实校长全面负责规划实施制,副校长具体分管制,中层部门执行责任制。
党建工作规划:支部书记主抓,党建小组具体执行。
学校管理工作规划:校长主抓,工会、办公室具体执行。
德育工作规划:专职副书记分管,学生发展部具体执行。
教学工作规划:副校长分管,教学管理部具体执行。
教科研工作规划:副校长分管,教学管理部具体执行。
体卫艺工作规划:副校长分管,艺体组具体执行。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副校长分管,教学管理部具体执行。
平安校园建设规划:副校长分管,办公室具体执行。
后勤服务工作规划:副校长分管,办公室具体执行。
(二)制度保障
切实做好教师队伍三项建设,即以提高教师师德为中心的思想建设,以提高教学能力为中心的业务建设,以培养骨干和梯队为中心的组织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明确评价标准,让教师的发展有据可依
出台符合新形势的教师评价方案,培养“四有”好老师,用自己的真诚态度、真才实学和对教育对学生的满腔挚爱来为人师表。
2.推动读书活动,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努力推行教师读书计划,重点关注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每学期向教师推荐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为老师订阅适当的图书杂志,组织读书交流活动等,提升教师境界,开阔教师的眼界。
3.加强业务培训,强化专业技能
通过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和考核,提升教师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水平。落实教研和集体备课制度,帮助教师掌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基本流程,把教研活动变成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研讨会和分析会,督促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反思提高。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扎实搞好“学科周”活动,每学期均要推出学校最优质的“优课”,各教研组要针对“优课”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形成相互学习、公平竞争的氛围;提供外出机会,支持教师到外校、外地听课观摩、学习考察, 帮助教师开阔眼界,打开思路,创造条件,为教师争取参与各层次展示锻炼的机会。
4.加强科研能力,增强教师创新意识
大力宣讲教科研的意义,让教师理解教科研对教育教学工作和对教师个体发展的现实意义。制定教科研奖励制度,对科研先进教师在学校的量化考评中予以体现。在认真开展已有课题研究的同时,积极申请对学校发展具有引领性作用的课题,带动一大批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
(三)资源保障
利用好校内校外多种教育资源和物质资源,为学校发展助力。
引进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等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做好教师培训,提升学校办学软实力。
强化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有限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提升学校教学设备设施条件,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硬件保障。
(四)环境保障
1.外部环境
协调好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集团兄弟校、社区、家庭的关系,努力争取政策支持、资源支持、舆论支持,为学校发展创设优越的外部环境。
2.内部环境
充分发扬民主,树立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积极调动全体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广泛听取教职工的合理化建议,齐心协力,积极营造向善向上的内部环境。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