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济南市纬二路小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教科研计划
济南市纬二路小学
2025-07-13

济南市纬二路小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教科研计划

字号:

打印整页 打印内容 分享

本学期,围绕学校“十四五”课题《素养实践导向的小学社会议题课程资源开发运用研究》开展教科研工作。将重点聚焦“基础调研、理论学习、框架搭建”三大任务,通过科学设计调研工具、深化理论研究、明确课程开发方向,为后续课程整合与实践奠定坚实基础。具体工作将紧扣课题研究的四大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形成开发策略、研发评价体系、提升教师能力),分任务、分步骤落实,确保研究过程规范有序、成果扎实有效。

一、课程体系构建:以社会议题为载体,开发分层分类课程

1.基础框架设计: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目标,结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细化各年级课程目标(如一年级“敢表现、爱学习、懂规则”,六年级“乐探究、善管理、勇担当”),完成校本化年级目标体系的设计与论证。

2.社会议题融入:由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筛选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社会议题(如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文化传承等),将其嵌入学科课程(如语文课融入社会热点阅读)、跨学科课程(如“社区调研”整合数学统计与道德法治)、超学科课程(如“城市生态”项目式学习),打破学科壁垒,形成“大视野课程”资源包。

3.课程实施路径规划:联合学科教研组,设计“课内+课外”联动模式(如课堂讨论社会议题、课后开展社区实践),明确课程开发流程(需求分析→目标确定→内容整合→活动设计→评价反馈),确保课程可操作、可落地。

二、策略开发:提炼课程开发与整合的实践路径

聚焦“如何开发社会议题课程”“如何整合多学科资源”两大问题,通过行动研究与案例实践,形成可复制的策略体系:

1.课程开发策略:

社会议题筛选机制:建立“议题价值性、学生适切性、教育目标匹配性”三维评估标准,由教师团队定期研讨筛选议题(如“垃圾分类”“传统文化保护”)。

跨学科整合方法:以项目式学习(PBL)为载体,设计“主题-问题链-活动群”框架(如“社区老龄化问题”整合数学统计、语文访谈、美术宣传),明确学科协作流程与分工。

2.课程整合策略:

纵向衔接设计:针对1-6年级学生认知进阶,设计“基础认知→实践体验→责任担当”螺旋上升的议题探究路径(如低年级“认识规则”、高年级“参与社区治理”)。

横向资源联动:联合家庭、社区(如街道办、环保组织)共建实践基地,开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如“家庭节能计划”“社区志愿服务”),拓展课程实施场域。

3.教师支持策略:通过“社会议题式”教研(如每月案例研讨)、校本培训(如课程设计工作坊),提升教师跨学科整合能力与议题分析能力。

三、评价体系研发:构建“过程+增值”双维评价工具

围绕“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研发“课堂嵌入+实践追踪”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1.评价指标设计:

核心素养维度:从“文化基础”(如规则意识、人文积淀)、“自主发展”(如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社会参与”(如责任担当、公益行动)三个维度,制定年级分层评价指标(如三年级“乐合作”对应“小组议题探究中的贡献度”)。

课程实施维度:从“议题适切性”“学生参与度”“实践成果”三个维度评价课程质量。

2.评价工具开发:

过程性评价:设计“课堂观察量表”(记录学生讨论、合作、问题解决表现)、“学习档案袋”(收录议题探究笔记、实践报告等),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增值性评价:通过前后测对比(如开学初与学期末的社会议题认知问卷、实践能力任务),分析学生在核心素养上的成长增量。

3.评价应用机制:

将评价结果反馈至课程调整(如优化议题难度、调整活动设计),形成“评价-改进-再实践”闭环;

每学期编制《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报告》,向家长反馈个性化成长建议。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

单位概况

济南市纬二路小学

157

信息发布总数

0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