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市中区民政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思路
字号:
大 中 小



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思路
市中区民政局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民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实干奋进,攻坚突破,全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2024年工作情况
(一)多项工作喜获荣誉。市中区作为济南市唯一一个、全省6个区(县)之一成功入选全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项目地区,获评全省地名方案编制试点单位、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乡村著名邮路畅通”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单位、“五床联动”试点县(市、区),《打造“齐善汇中”民政文化品牌体系 赋能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入选首批山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攻关任务“揭榜挂帅”项目,区民政局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济南市妇女儿童工作表现突出集体。
(二)任务指标有序推进。狠抓政府工作报告民政任务指标,一是中国绿发国际康养项目推进顺利,目前正在内部装修,拟于12月备案。二是17处精品型日间照料中心、8处农村幸福院、9处示范型“长者助餐”食堂已完成打造提升。三是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已统一提高至每人每月1114元并按时发放,截至目前,为1607名城市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568万元,为1340名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226万元。
(三)重点工作扎实推进
一是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兜牢兜紧。提高救助保障标准。落实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动态调整困难群众救助标准。为2.03万名城乡低保、城乡特困、残疾、孤困儿童、高龄等群体发放各类补贴资金5800余万元。加强特殊群体保障。开展“圆梦微心愿”活动,面向困难群众征集“微心愿”7次,发动社会组织、爱心企业主动认领,实现“衣食住行娱学心”七大类微心愿68条。拓展“向阳花计划”内涵,突出个性化需求,从生活、学习、情感等多维度、全角度关怀困境儿童成长。深化“精康融合行动”,构建以家庭为基础、机构为支撑、社区为平台、政府为保障、社工为纽带的多部门联动模式,打造“社会化、综合化、开放式”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的康复治疗服务。擦亮救助服务品牌。聚焦困难群众所需所盼,依托“市中小妍”救助工作室—“小妍帮您办”,主动作为、靠前服务,用“行走的救助工作室”实现“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建立“困难群众救助·主动申报日”制度,将每月10日确定为困难群众救助主动申报日,现场办公20余次,服务群众3000余人次,解决困难30多个。
二是养老服务质效优化提升。创新制度机制。探索创新养老服务“人才集结联合体”“养老联盟聚合体”“品牌集聚联合体”“居家养老联合体”,推动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功能拓展和服务延伸,不断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康养需求。联合区发展和改革局等12个部门制定《济南市市中区基本养老服务清单(2024修订版)》,进一步细化清单项目,明确服务对象、服务标准、服务内容。制定《关于积极推进长者助餐工作 打造市中区“暖阳‘食’光”助餐品牌实施意见》,配套老年人就餐区级补贴,支持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会餐饮企业参与老年助餐服务。增加有效供给。升级打造精品型日间照料中心17处、农村幸福院8处、示范型长者助餐食堂9处,以济南市示范型养老服务设施评选标准为改造参考,扩面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效,规范设施运营。新建家庭养老床位120余张,开展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0余户,规范提升长者助餐站点50处。开展专项整治。聚焦改造装修、更换运营方、一地多用等6类问题,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排查整治,针对存在问题,分类制定整改措施,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范化服务水平。创新服务形式。开展爱老助老“敲门行动”,鼓励社会组织组建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引导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与特殊困难老年人结对帮扶,通过上门服务、电话慰问等“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需求的探访关爱服务,探访服务老年人6000余人次。举办养老服务大集五次,广泛聚合发动辖区养老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元力量参与,通过沉浸式市集,面对面服务老年人。开展“养老圆桌派”(院长沙龙)系列活动,聚焦银发经济和养老行业高质量发展,探讨银发经济下养老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三是社会服务效能持续提升。擦亮“始终有爱”婚姻登记服务品牌。成立市中区婚姻家庭协会,积极开展婚姻服务公益活动。打造以区婚姻登记处为主阵地,街道、社区以及企业、行业协会等为辅阵地的婚俗改革宣传网络,积极开展婚俗改革活动,引导群众倡树文明新风。结合端午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组织策划集体颁证仪式、“艾”在一起 “粽”享幸福等特色活动7次,开展移风易俗、婚俗改革文明实践活动10余次。抓细区划地名工作。建立地名工作常态化督导机制,维护更换道路路名牌226块,新增德胜南街、克朗山路等路名牌14块,经二路、石崮沟等5个社区(村)入选济南市“地名文化主题社区(特色村)”试点地区。强化殡葬服务管理。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强化基层红白理事会能力建设,倡导文明新风,助力乡村振兴,建成全省首个移风易俗文化宣传广场。倡导绿色殡葬新风尚,落实惠民殡葬政策,为38名逝者提供生态葬服务,发放生态葬补贴13.4万元,为92名逝者发放基本殡仪服务减免补助11.96万元,官山陵园、玉函山安息园生态葬区入选全省“逝有所葬、迁有所去”生态葬试点。
四是社会组织活力不断激发。深入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治理、服务高质量发展等专项行动,常态化整治非法社会组织,整治“僵尸型”社会组织30个,推动社会组织规范化发展。推动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社会支持等多种渠道支持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协会作为山东省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优秀代表参加民政部调研座谈并作典型发言,组织8家社会组织对接东西部协作工作,签署《临夏市东西协作协议》。组织第三届社区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征集创投项目34个,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发挥社会组织资源优势,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千村提升”行动,市中区女企业家商会与吴家村联村共建项目,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带动就业50余人。
五是慈善公益事业发展有力有序。一是搭建慈善宣传平台。与石崮寨景区合作,打造集教育、宣传、展示为一体的慈善主题公园、展室,通过慈善图片、文字、多媒体等形式,展示宣传市中区慈善文化。二是开展慈善宣传活动。推动慈善文化、慈善项目、慈善救助、慈善平台和慈善志愿服务等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增强慈善公益事业的社会影响力,累计开展慈善“五进”活动110余场。三是推进社区慈善基金培育。设立社区慈善基金72,募集慈善资金65.57万元,实施慈善项目51个,惠及群众3万余人,17个街道和218个社区(村)分别建立慈善服务站和志愿服务站,注册志愿者17万名。七东社区慈善基金、玉函路社区慈善基金入选山东省“金种子”优秀社区慈善基金。
二、2025年工作思路
(一)聚焦困难群体,夯实民生保障基础。一是推进社会救助扩围增效,精准落实9类困难群众救助政策,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进行重点关注、核查,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切实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二是完善社会救助监督检查长效机制,通过采取健全完善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严格审批程序、落实救助对象公示制度、定期复核制度、公开监督咨询电话、开展社会救助专项治理等措施,全面提高救助对象的精准度。三是深入开展“精康融合行动”项目,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完善的康复服务体系,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康复支持。四是创建“小妍帮您办”先锋党建服务品牌。探索形成队伍联合、工作联手、资源联用、服务联动的“一站式”工作模式,精准服务辖区困难群众。
(二)聚焦关爱一老,提升养老服务品质。一是推进全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项目。聚焦设施扩量、服务提质、体系增能三大方面,统筹使用好1000万元省级专项资金,落实区级配套,从智慧化养老院打造、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提升、养老服务工作创新等方面入手,实施养老服务提升“十大行动”,不断扩大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提升养老服务品质。二是打造我区“暖阳‘食’光”助餐服务品牌。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益定位,结合各街道辖区实际,支持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会餐饮企业参与老年助餐服务,打造示范性“暖阳‘食’光”长者食堂10处,确保老年人吃得安全、吃得实惠、吃得满意。三是争创全国老年友好型示范社区。对照全国示范性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标准,从居住环境、出行设施、社区服务、社会参与、孝亲敬老氛围、科技助老和管理保障制度七个方面,积极开展创建,拟打造3至5个全国老年友好型示范社区。
(三)聚焦呵护一小,护航孤困儿童成长。精准对接辖区孤困儿童需求,深化“市中有爱·‘童’行未来”项目品牌,继续开展“向阳花计划”关爱服务行动,加大关爱帮扶力度,推出“梦想启航·职业规划”、“多彩成长·潜能培育”、“温暖童心·基金助力”等服务内容,全力推动辖区儿童学习生活与救助保护融合发展。
(四)聚焦公众期盼,提高社会服务质效。一是创新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借助婚姻家庭志愿服务团队、市中区婚姻家庭协会等社会力量,深入开展婚俗改革“五进”系列活动,通过心理辅导、法律科普、编排表演“婚俗改革进万家”三句半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营造新时代婚姻家庭文明新风。二是强化社会组织监督管理,加大“双随机、一公开”执法力度,清理整治“僵尸型”社会组织、非法社会组织。引导鼓励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社会服务,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社会组织发展项目,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东西部协作等重点工作。有效发挥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链接政府与社会组织、统筹社会资源的主要职能,引导小型社会组织备案为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三是深入推进殡葬改革,积极推进“礼安齐鲁”丧俗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公墓等殡葬服务机构排查整治,强化公益性安葬(放)设施监管,提高殡葬惠民水平。严厉整治非法经营等违规行为,促进殡葬行业规范化发展。四是组织开展乡村道路的命名和备案工作,补充完善地名数据库,提升地名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开展“乡村著名 邮路畅通”助力乡村振兴活动。
(五)聚焦共同发展,壮大慈善公益力量。发挥山东省“金种子”优秀社区慈善基金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打造一批管理有序、筹集有力、成效显著的社区慈善基金,带动全区社区慈善基金发展。积极推动社工站向民政服务站转型,搭建“政+校+社”三维服务驿站,拓宽多元“伙伴资源”,探索大融合、强互通的区域整体发展“聚合磁场”,挖掘更多的潜力和机会,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创新宣传形式、突出市中特色,通过市中慈善品牌建设,推进慈善理念培育、慈善理论研究和慈善文化传播,倡导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慈善风尚,以玉符河为慈善文化宣传载体,打造“十里慈善河”宣传阵地。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