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宁、于燕飞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广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配餐制服务或者以社区为轴心推动一社区一食堂全覆盖机制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对您一直以来对我区养老事业发展的关心关注,以及积极建言献策表示衷心的感谢!您提到的加快实现“长者食堂”全覆盖和推广和培育更多的专业社会组织为基础条件受限的社区提供配餐服务的建议,对我区养老服务工作提质增效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市中区是济南市中心城区,根据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市中区常住人口90.37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6.94万人,占18.74%,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49万人,占12.71%。从发展趋势来看,人口老龄化依然呈现“走高”态势,未来10-15年面临的养老任务日益繁重。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民生工程,是支持居家社区养老、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举措。
近几年,市中区民政局综合考虑辖区内老年人口规模、助餐服务需求、服务半径等因素,坚持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和适度新建相结合布局建设“长者食堂”,鼓励多种长者助餐经营模式,鼓励社区食堂和超意兴、金德利民等社会餐饮企业站点提供长者助餐服务,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以慈善捐助、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参与长者助餐工作,为老年人用餐提供了多元选择,助力长者助餐长效机制建立。2023年8月,新华社客户端报导了济南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市中区十六里河“暖阳食光”长者食堂典型养老服务模式包含在内。
一、主要做法
(一)养老设施+长者助餐
养老服务设施依托丰富的场地资源,采用“政府补贴+适度自费”的资金运营形式,以自建社区老年食堂或农村幸福院食堂的运营模式为就近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
养老设施+长者助餐主要有长者食堂、长者助餐服务站(点)、农村幸福食堂三种模式,辖区40余家助餐服务站点均依托此模式。长者食堂设立在面积较大、具备食品加工条件的社区养老设施,配备厨房、配菜间、消毒柜等餐饮设备,具有专业厨师、配菜清洁人员以及多名专职服务人员,前期投入较大,对街道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运营能力要求较高。对于场地与人员受限或集中就餐人数较少的社区,采取长者助餐服务站(点)模式,依托街道长者食堂积极探索“1+X”模式,实行“中央厨房+社区站点”助餐服务,依托1个设立的长者食堂,并在有条件的小区拓展设立X个助餐服务点,形成15分钟养老助餐服务网络,降低社区长者食堂运营成本。农村幸福食堂一般采用“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的运营模式,食堂的运营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补贴、村集体、老人家庭等三方面,村集体将幸福院跟长者食堂建在一起,村里老人可以一日三餐都在食堂就餐,闲暇时间还可以享受居家照料、健康管理等多项服务。
如辖区小庄村,依托小庄村农村幸福院,建立“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支持老年助餐服务机构提供稳定可持续的服务,其创新服务模式被山东三农新闻联播报道。
(二)社会资源+长者助餐
社会资源提供长者助餐服务在城市目前主要有委托运营和私有化两大类型,在农村主要以“慈善募捐+长者助餐”的方式。委托运营是按照“政府建设、机构运营、资源整合”原则,实行“公建民营”助餐服务,即利用社区养老服务站场地资源,由第三方企业因地制宜开展助餐服务。私有化运营即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经营自主”理念,不借助于公有化资源,实行“市场主体+社区食堂”,通过引进餐饮企业租赁社会资源或利用自有门面开展助餐服务。社会资源一般具有经济实力雄厚、社会责任心强、运营模式成熟等特点,一般为大型央企、餐饮品牌、快餐连锁店等探索入市养老服务领域,在政府政策的优待与企业雄厚的资金背景和成熟运营模式的结合下,提供的标准化、智能化、优质化的老年人助餐服务。
以济南市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南苑社区为例,引进山东中铁文旅发展集团与山东蓝海集团两大集团,利用自有场地合作筹建打造暖阳时光长者食堂,采取“商超+餐饮”开发模式,将长者食堂与生鲜超市、美食餐厅、全科门诊、老年大学、特色培训等项目融为一体,统一打造成一体的大型化综合体,提供长者助餐、特色健康服务、文娱课程、医养照护等综合性养老服务。
社会资源参与农村老年人助餐的方式一般为爱心募捐,常为本村在外有实力的经商人员、公务人员,村里有一定经济条件的村民提供相应捐赠,用以支持“长者助餐+农村幸福院”运营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平台热线+长者助餐
即依托市中区智慧健康养老平台,以“互联网+助餐”的方式,整合老人助餐需求数据、监管助餐服务过程、以助餐带动宣传其他养老服务项目。目前,全类服务项目根据老年需求,一人一方案,涵盖家政、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方方面面,由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方就近提供。
平台以信息化系统为基础,融于大数据、物联网、远程智能监控等技术手段,连接政府、老年用户、养老服务商和社会资源,配备“7×24”小时全天候呼叫中心,老年人可通过拨打88812349市中民政热线,表达助餐诉求进一步链接服务。平台每周固定时间进行线上助餐派单,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通过手机APP接收来自平台的服务订单信息,在入户开展助餐服务时进行定位签到,实时上传服务过程的实景照片。当服务结束时,平台系统便可以实时获取到服务工单的状态,完成监督环节。接受政府购买助餐服务的老人用户,可以通过热线对居家养老服务工单进行满意度评价及投诉处理等。平台热线+长者助餐可满足老年人“一键式拨打”及“一站式服务”,高效率解决老年群体服务助餐需求。
(四)外卖点单+长者助餐
“外卖点单+长者助餐”是以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为出发点,老年人在每日菜品选择上发挥主动作用,社工、志愿者或助餐服务工作人员通过组建微信群、社区电话、平台热线电话等方式介绍每日菜品,菜品均根据老年人身体特点、饮食习惯和时令季节变化制定,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并对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餐饮服务。
在城市社区,“外卖点单+长者助餐”的运营模式为微信群、电话外卖式订餐,依托就近的助餐站点集中制餐,社区养老服务人员上门送餐。配餐送餐人群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以社区为阵地的社区工作者,可发挥工作优势准确、快速送餐上门。第二类是依托区智慧健康养老平台+热线,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在通过手机APP接收来自平台的服务订单信息后,上门入户开展助餐服务。第三类是汇集多方资源的志愿服务组织,以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送餐到家。在农村,大型的农村幸福院助餐站点配有电动送餐车,电动餐车主要服务于自理能力有困难的老年人,即无法自主到幸福院用餐,个人做饭存在困难,子女或其他家属又没法照顾的老人,由村委会委托一名志愿者,每日为老人按时送餐上门。
二、推进成效
目前全区现有正在运营的长者助餐站点75个,其中城市长者助餐站点50个,农村长者助餐站点25个,年度助餐服务总人次数达到12万余人,各类助餐站点累计提供助餐服务40万余人次,基本形成覆盖全区街道(镇)、社区(村),“市中心城区10-15分钟、外围城区20-25分钟”的全覆盖服务网络,老年人多样化就餐需求逐步得到满足。多层次的服务内涵不断拓展,多支撑的服务载体持续强化,多主体的服务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力量运营占比提高,成为提供助餐配餐服务的重要力量。助餐配餐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得到活化利用,老年人健康饮食得到有效保障,交际圈、社会支持网得到拓展,精神状态和心态明显改善,独居、空巢、失能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得到加强。从建设长者饭堂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题入手,进而以此为平台和抓手,提供医疗护理、健康体检、健康宣教、营养指导等服务,不断拓展服务内涵,使长者饭堂成为社区老年人健康养老、休闲社交的共同家园。同时,不断拓展工作领域,丰富工作内涵,推动基层卫生服务、基层党建、社区志愿服务、基层综合治理等各方面工作都得到改进和深化,“小切口”牵动了“大改革”。“暖阳食光”长者助餐服务品牌逐渐打响。
目前,王官庄街道运营成熟的长者助餐服务站共有3处,分别为王官庄社区长者食堂、十居社区长者助餐服务站和诚品苑社区长者助餐服务站,均委托由济南市市中区天工日间照料中心管理运营。其中,诚品苑社区长者助餐服务站可提供上门送餐服务,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为街道基础条件受限的社区提供配餐服务,争取尽快实现社区“长者食堂”全覆盖。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充分吸纳您的建议,建立健全长者助餐长效服务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益定位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共建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方便可及、经济实惠、安全可靠、持续发展,切实帮助老年群体提升晚年幸福感。
市中区民政局
2024年7月11日
联系人及电话:区民政局养老科初振杰 0531-82078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