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简体
  • 繁體
  • 关怀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办理结果 > 内容详情

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对济南市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第20230005号“关于推进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3-03-13

代表提案者

尹娜

会议届次

济南市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

建议提案标题

关于“推进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建议

建议提案编号

20230005

承办单位

市中区政府办公室

办理方式

承办

答复时间

2023-03-13

办理类型

B

答复内容


尹娜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建议收悉。首先感谢您对市中区能源互联产业发展的关心,您的意见符合产业发展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参考作用我们将把您的建议和对策融到实际工作中去,融合能源优势,创新发展能源互联网产业打造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新高地现就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情况答复如下:

一、能源互联网集聚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2021年9月,市中区基于能源产业集聚优势,提出了建设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的目标任务。2021年11月,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建设上升为市级战略,成立市级战略实施指挥部。区成立以区委书记、区长为双指挥长的区级战略实施指挥部,市、区两级统筹推进集聚区建设。2022年集聚区先后评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全省唯一晋升双“省级战略”的产业集群通过先行先试、示范引领,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努力将能源互联网产业打造成为全市新的战略性主导产业集群,加快点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发展,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初显成效。目前,集聚能源相关企业186家(其中,引进中国石油山东总部、中电科山东公司32家能源企业),产业规模达3200亿;建设完成电力能源两大省级科技创新机构——山东省智能电网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电能智慧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引进院士2人、省级以上人才17名;产业联盟会员单位由最初的65家企业发展到130余家;打造绿色校园、低碳园区(楼宇)、节能工厂、智慧能源示范站等20余个典型应用场景,为省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市中解决方案。

二、推进措施

(一)支持能源互联网产业人才引育留用

1.强化政策保障,全方位引育人才。为加强能源互联网政策保障体系建设,制定出台《市中区重点项目“一事一议”工作办法》等政策文件,完善重点产业领域高精尖缺人才“一事一议”精准引进机制,着力打造最优引才环境、最优发展平台。立足全市发展形势,市工信局构建“1+N”80余个文件的工业强市政策体系,覆盖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集聚、人才引育保障、企业家培训、现代产业学院、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等领域,政策的系统性、含金量、精准性持续增强,有力促进人才链、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四链”深度融合。市科技局重磅推出并细化落实“济南人才新政30条”“高校20条”等,同时牵头组织举办中国˙济南新动能国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大赛将能源互联网领域设置为重要参赛技术领域,鼓励创新创业人才积极申报、用足用好各项人才和项目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培养、吸引和集聚人才环境。

2.依托人才服务载体,搭建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以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载体,联合华北电力大学、国网技术学院、国网山东电力科学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常态化开展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标准成果验证及技术服务支撑等工作。同时,拥有国家科技领军人才、海外人才离岸两大“国字号”人才双创基地,是全省创新创业集聚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为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二)推动能源互联网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

1.构建产城融合布局,全域谋划能源互联网产业。围绕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核心,根据产业关联度,全域分类布局四大功能区,推动产业要素与城市协同发展。依托国网山东电力等总部企业,在核心城区建设总部引领区;依托山东电力设备、西门子等工业企业,在白马山、党家片区建设装备制造区;依托华润电投、鲁软数科等各类服务型企业,在二环南路科创带建设集聚核心区;联合山东电力学院等高校,在兴隆片区建设产教融合区。依托产业基础打造以山东大学科技园为代表的新型产业社区,形成人才、产业和要素集聚,促进产业要素与城市功能协同发展。

2.积极培育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企业是引领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成长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聚焦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遴选创新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重点,全面推进科技企业提质增效,进入高新技术企业阵营。遴选一批成长性好、掌握核心技术、发展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坚持“一企一措”方式,开展精准施策、靶向服务,努力打造一批拥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具有全球竞争力和知名度的科技领军企业。

3.融合拓展产业应用场景,提升城市品质。积极推动能源产业与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和都市工业等区内主导产业深度融合,目前已成功打造绿色校园、低碳园区(楼宇)、节能工厂、智慧能源示范站等典型应用场景,为节能、兴企、便民作出贡献。下一步逐渐将成功案例推广至事关民生的各行各业,切实提升城市品质,提高人民幸福感。

(三)推动能源互联网产业数字化转型

1.推进综合智慧能源建设。打破传统能源“竖井”模式,逐步形成灵活满足一定区域内各类市场主体的综合能源服务需求,以现代信息通讯、大数据、人工智能、储能等新技术为支撑,以工业园区、公共机构、城市商业区、综合体、居民小区等为重点,建设以智能电网为基础,与热力管网、天然气管网等多种类型能源网络互联互通,多种能源形态协同转化、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协调运行的综合能源网络,推进我区探索多能互补综合智慧能源示范项目。

2.推动能源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动电水气热煤油等全能源数据接入共享,实现各类能源生产、输送、存储、消费和交易全环节数据汇聚接入、安全存储和统筹管理,打造能源大脑。构建能源大数据产品服务体系,打造一批大数据典型应用场景和最佳解决方案,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性、可复制的数据产品、数据服务,推动能源大数据中心规范化、生态化发展。培育“双碳”服务中心,开展碳排放、碳减排、碳中和、碳交易监测分析,提供“双碳”辅助决策。

(四)不断完善能源市场机制

加快新能储能示范应用,鼓励结合源、网、荷不同需求,探索储能电网侧、电源侧、用户侧多元化发展模式。积极谋划布局新型储能项目,遴选推荐优质项目入选省级新型储能示范项目,鼓励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现货交易和辅助服务,完善储能市场化交易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推动储能逐步通过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车网互动,依托加油站、公交站场、停车场等场所,加快推进“智慧充电桩”建设,有序引导电动汽车充电,提升电网调峰、调频、需求响应能力。

三、下一步计划

(一)深化协同创新,强化人才引育

1.构建人才发展新格局以打造强省会人才集聚高地为目标,积极融入省“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围绕“四链”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产业人才发展新格局,为推进能源互联网集聚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一是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加大产业人才政策供给力度,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服务质效,完善产业人才储备库。二是聚力五支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名企名牌名家”三名工程,激发企业家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以各级人才工程为抓手,加大人才推荐申报力度,不断壮大高层次人才和卓越工程师队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打造“工信名家大讲堂”,加大企业家培训力度,依托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和产业人才促进会,搭建产业人才交流合作平台。三是加大平台载体建设力度。加快培育高能级创新平台,积极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参与国家产业生态型创新联合体创建工作。引导企业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建立完善人才“引育用留”机制,着力打造人才引领型企业。四是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加大人才政策宣传力度,营造关心支持产业人才发展的浓厚氛围。实施产业链群人才引育行动,制定产业人才需求招引清单,精准招引各类产业人才。

2.组建产业研究院。充分挥能源电力领域科研机构、创新平台、龙头企业、创新型企业集聚优势,联合山东大学、省电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筹建济南能源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围绕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新型储能等领域的技术装备、信息平台、创新应用等方面开展前沿研究和技术攻关,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实现人才培养。待该新型研发机构满足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备案标准,市科技局将积极推荐其至省科技厅进行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备案。

3.打造产教融合基地。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主体联合济南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国网山东技术学院等高校院所,搭建2.4万平方米的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预计每年新增实践基地企业不低于5家,每年由联盟内企业开放实践岗位不低于600个,从人才培养、平台合作、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融合实践,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教育与产业全面融合发展

(二)聚焦质效提升,突出融合应用

1.推动产业融合。一是推动能源与数字经济融合。依托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山东未来集团、各大通信运营商等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技术优势,推动能源行业的数字化改造,以数字技术赋能能源要素,培育壮大思极科技、金洲科瑞等能源数字化企业,推动形成未来网络、5G、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油、电、气、网等能源要素融合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二是推动能源与现代金融融合。依托城投、财金等平台优势,探索以省市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为母基金,联合未来产业基金、财政资金股权投资基金及其他基金为主体组建能源互联网产业基金,叠加已经成立的济南东泰政鑫股权投资基金等政府性产业基金,形成基金投资合力围绕电、油、气、热、网”全产业链条及细分领域开展延链补链强链投资,实现以基金投产业、以基金招项目、以项目促集聚、以集聚促发展同时创新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碳金融业务,探索开发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金融产品,丰富能源金融产业链。三是推动能源与都市工业融合。以能源互联网研发、测试及装备制造产业、能源工程建设为主要业态,优化工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打造现代化能源装备都市工业体系。

2.延展产业链条。立足市中区能源互联网产业优势,不断丰富、延展产业链条,打造优势产业链和优势产业集群。一是打造能源综合服务产业链。以鲁软、思极科技等企业为基础,对接东软载波等从事智能输电、变电、配电综合型软件服务企业,打造电力软件综合应用板块;以国网综合能源等企业为支撑,积极对接华为、优得新能源等能源智慧运维企业,布局能源综合运维服务板块;以泰维能源、铁塔能源等企业为支撑,加强与山科集群、英可瑞等充储电行业龙头的对接力度,布局充储电消费服务板块;以国网英大系企业和电力交易中心为基础,积极对接鼎和保险、上海环交所等能源金融企业和交易机构,布局能源交易金融板块,形成以软件服务为核心的综合能源服务产业链。二是延伸能源高端装备智造产业链。以山东电力设备和西门子变压器为双核支撑,加快能源公司和技术研究中心等项目落地。加强与上海均和、山科集群的对接力度,推动项目落地。推进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与宝武集团、保定天威线材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入合作,推动硅钢片加工中心、电磁线加工中心等项目建设,支持西门子变压器与高密度变压器绝缘纸板等配套产品供应商加强对接引进,打造能源高端智造产业链。

3.拓展应用场景。大力支持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加快电网数字化改造升级,深化电网数字化建设成果应用,提高资源配置和服务支撑能力。支持山东思极科技有限公司与通信运营商联合推进电力基础资源共建共享及5G电力专网建设,打造高质量的数字化能源产品体系。加大能源企业科技创新成果在我区的转化推广力度,围绕智能电网、智能充换电、清洁能源、能源电商等重点领域,推动区块链、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能源领域的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有特色、可推广的精品示范项目。推动能源大数据中心、新能源云等智慧能源系统建设,打造高质量的数字化能源产品体系,不断拓展能源互联网应用场景。



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

2023313


(此件公开)

联系人:刘冰;联系电话:0531-82078543